飞机上可以用手机了!近期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陆续解禁飞行中禁用手机的规定,允许全程使用手机的飞行模式。客观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点进步,由于不能上网和接电话,其实也只是允许乘客把手机当成阅读器或者平板电脑使用,这更多只是航空公司对手机早已具备智能终端属性的一种“迟到的认同”。
即便如此,此举的进步意义不应被低估。这首先是民航管理简政放权的一种尝试,此前民航局发布的关于在飞机上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评估指南,认为开放飞机上使用此类设备的条件已经成熟,允许航空公司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政策。航空公司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对手机进行适度解禁,至少体现出注重改善消费者乘坐体验的努力和善意。而只有真正树立起尊重消费者、注重营造更加良好的消费体验的理念,下一步才会酝酿推出更多对消费者更加友好、更加周全的服务措施,比如在班机上全程提供无线网络接入服务、全面升级改造航班影音娱乐系统、对班机座位布局进行更加人性化调整等。
航空业的“看家本领”之一就是服务,曾几何时,“航空服务”是优质服务的代名词,引得众多服务性行业进行“对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网络的完善,民航的快捷优势越来越弱化。与此同时,高铁的服务也在全面升级,类似于网上选座、中转联程之类的服务都在直接针对航空公司。如果民航业再不回归争创更加领先、更高品质服务的“初心”,航空公司在与高铁的竞争中就真的会失去“基本盘”。
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升级的利器。随着高铁与民航竞争的加剧,民航业必须得放出更多顺应消费者期待的“大招”。从适度解禁手机即可看出,民航主管部门以及航空公司必须更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系统性地对民航业现有运行流程进行重新评估,在坚持安全底线的同时,站在为消费者创造更大便利的角度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北京至上海的京沪快线以及一些支线航班,早已不再执行起飞前30分钟停止安检的规定,登机流程也进行了相应简化,而这样的服务理应被推广到更多的航线航班上。
同时,对于民航业管理部门来说,也应当顺应“放管服”改革的大趋势,把该由市场主体决定的事交由航空公司来自主决定,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在创新服务流程、改善消费体验上的积极性,努力让“航空服务”重焕光彩,带给广大乘客实至名归的良好感受。
上一篇:民航给手机放行与规则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