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航空出行,机场的努力方向也不仅是打造旅客出行便利的交通枢纽,还要成为受旅客欢迎的消费场所。在候机厅里,丰富美味的餐饮、平民化的地方特产、琳琅满目的高端奢侈品店铺,以及网吧、电影院等休闲场所,这些都在吸引着旅客消费。非航收入日益成为机场的重要收入来源,做大这块蛋糕能够使机场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能为机场增加额外的收入。
蛋糕颇具诱惑力,但要做出吸引旅客、让旅客愿意购买的蛋糕并不容易。对比国内外机场旅客消费金额,国外不少机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数据显示,每名旅客为新加坡樟宜机场带来117元非航收入,香港机场为103元,而内地最高的是上海机场,只有51元,其他二、三线城市机场的非航收入水平更是可见一斑。差距值得反思,但差距也意味着商机。机场方要细分旅客消费群体,根据消费特点,在选择零售商、改善购物体验、服务人性化、智能化等多方面有所作为,从而达到刺激旅客在机场消费的目的。
随着越来越多国人到境外旅游,国外机场免税店也成为人们回国前购物的“最后疯狂”。迪拜机场的免税店每年虽然只有4%的中国旅客,但他们却贡献了12%的销售额。国人在迪拜机场具有超强消费力,与迪拜免税店的专业营销能力强密不可分。为了方便中国游客购物,迪拜免税店与银联、携程签约,与百度接洽,雇用中国员工,让免税店产品早知道、消费更方便;他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中国人的喜好和习惯,针对中国人对某些奢侈品的偏爱,在货品的摆放区域和存货上进行调整。反观国内一线城市机场,虽然候机楼建设得“高大上”,但在选择零售商时,主要销售的是中档货品,缺乏吸引旅客消费的品牌;在服务上没有针对客户群进行细分,服务产品中规中矩,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在购物环境上,缺乏个性化、全方位吸引客户的设计。
要做大非航收入这块蛋糕,机场方也许要先舍才能得。首先,在租赁商铺上,机场要设定合理的租金,因为过高的租金势必“羊毛出在羊身上”,会造成商品价格高于市区2倍~3倍,曾经的“天价牛肉面”“天价小笼包”等新闻让许多旅客对机场餐饮望而却步,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让租赁双方都只能是输家。其次,在服务产品上要舍得投入,要站在旅客角度思考如何让服务更加便捷。就如机场停车,很多人不愿意在机场停车,一方面是因为价格高,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型停车场找车位不方便。可以考虑投入智能停车系统,让旅客在进入停车区域后就开始得到引导帮助,快速找到停车位,并与商家合作,根据机场购物金额大小不同程度地抵扣停车费,既让旅客更加愿意选择在机场停车,同时也刺激了候机楼消费。再次,在购物环境上要舍得投入。越来越多的旅客并没有消费目的,但被感官环境刺激起的购物欲望有时会让他们欲罢不能。许多国人对新加坡樟宜机场的热带雨林津津乐道,为巴黎戴高乐机场展出的著名雕塑流连驻足。美国圣保罗机场已经成为集百货公司、水族馆、恐龙博物馆等系列游乐设施于一体的北美最大零售中心,不仅吸引着乘坐飞机的旅客,而且成为当地人的主要消费地。
尽管庞大的客流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但非航收入不是唾手可得的。要让旅客心甘情愿把钱花在国内机场,还要在非航业务开发上做出更精美、有吸引力的蛋糕。(《中国民航报》 新闻·观察 作者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