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烟台机场,一幅山海图景徐徐展开——
东侧,T1航站楼“浪涌白沙”造型描绘着烟台的海;西侧,T2航站楼“云上仙山”造型展示着烟台的山。眼下,烟台机场二期工程正有序建设中。自T2航站楼工程于2023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后,“正式启用”的日子也逐渐临近。
机场,一直有“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一说法。当前,烟台正全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作为城市窗口,对城市“绿色”的感知将从这里开始。前不久,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到烟台机场调研时就强调,要加大绿色建造、低碳技术、数字智慧等示范应用力度,建设“平安、智慧、绿色、人文”机场。
昨日,记者来到机场二期现场,探索这里的“绿意”。与城市绿色低碳建设不谋而合,机场遵循“绿色机场”建设与打造。
绿色机场是民航“新基建”系统中一个节能环保概念,是指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和能源,减少或者消除对周边自然环境和生活区的影响,建设节能、舒适、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空间。
为实现这一愿景,烟台机场将绿色理念落实在机场新建和改扩建中的各个环节。“在T2航站楼建设中,可再生能源占建筑总能耗比例超过2%,建筑材料能源消耗较同类建筑一般性水平降低10%,再生水利用率超过15%,近机位已全部安装桥载电源,近机位使用率达到92.94%,内场车辆‘油改电’新能源车辆设备的比例也超过20%。”采访中,烟台机场建设指挥部工程一部部长孙宏飞介绍。
这些降低的能源消耗体现在哪里?在孙宏飞的介绍中记者得知,其都藏在“看得见”和“看不见”里。
——看得见的“敞亮”。作为二期在建最大单体项目,走进T2航站楼直面而来的感受是宽敞、开阔,而这样的视觉效果来源于楼内节能低辐射玻璃幕墙和6道弧形天窗。
随后,记者进入中庭区域。这里是集中商业区,既有品牌商铺、便利零售,又有饮品快餐。在工作人员的演示下,其上方的电动遮阳帘慢慢展开,这让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中庭实现了“不开灯”的透亮效果。
据悉,这里的设计采用了单层网壳玻璃穹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用电量。同时,穹顶的彩釉玻璃与电动遮阳系统根据天气情况打开或关闭,既起到遮阳、照明效果,也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
“整个T2航站楼主要采用智能建筑技术、节能低辐射玻璃幕墙、变风量空调系统和节能光源、国家认证的节能设备,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绿色屋顶与立体绿化,实现建筑节能、空调节能和照明节能等。”孙宏飞说。
——看不见的“环保”。在施工用材上, 机场注重降低材料用量,减少非标构件数量,优化结构设计,减少单位面积钢用量和其他建材用量,优先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等高强高能、轻质、高耐久性材料。并引入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节能项目,实现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运行和建筑整体节能减排。还积极推广绿色环保材料、工艺、技术、设备应用,减少工程施工中产生的灰尘、噪音、有毒有害废弃物等污染。
此外,针对停机坪、跑道等,采用了U型港湾设计,实现空间设计,并优化飞机离场程序和滑行道系统设计,提高航空器运行效率和节约燃油,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净化机场及其周边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项“绿色技能”的加持下,目前T1航站楼用电成本也得到30%至60%的降低。
室内的绿色施工考虑,也与室外的规划相一致。
交通换乘中心和高架桥工程互为“搭档”,在为市民出行提供“零换乘”体验同时,也实现换乘降排。
其中,交通中心工程作为航站楼的陆侧换乘设施,包含了换乘中心、停车楼及航站楼地下通道,为市域化铁路、私家车、网约车、大巴车等多种交通工具提供换乘空间,建成后将具备2000万人次的保障能力。
高架桥工程是连接T1、T2航站楼和机场集疏运的主要通道,横跨机场现有高架桥,跨越人工湖、绿化带、停车场及数条现有道路,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布局、满足航空枢纽交通需求。
在机场景观美化上,机场内部道路、入口景观与机场高速公路、城市园林等风格融为一体,使机场整体交通和绿化环境换档升级,提升了机场整体对外形象。
据悉,机场二期投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的发展需求,提升烟台机场客货保障能力和旅客出行体验。届时,烟台机场也将跨入新发展阶段,为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