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最艰难时刻,民航业正在逐步走上轨道。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受国际疫情影响,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对机场来说,无论是客流量还是利润水平都将远远落后于疫情之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机场该如何注入活力?
旅客流量
非航业务的“核心资产”
毫无疑问,疫情一再的冲击,给机场商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今年暑期伊始,包括机场和航空公司在内,国内航企都在期盼热闹而繁荣的暑运能够给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然而,在德尔塔毒株冲击下,大量取消的航班以及全国各地相继出台的防疫政策,令2021年的暑运不得不草草收尾。
对于航企来说,客流量是至关重要的生产指标,机场尤其如此。航空业务和非航空业务是机场的两大收入来源,而这两种收入均与客流量息息相关。且不说,锐减的航班量直接影响了飞机停放、起降,以及旅客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收入。仅仅在航站楼内,肉眼可见的客流量降低,就已经让餐饮、零售等商家压力倍增了。与此同时,作为机场非航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依赖客流量的机场免税业务以及停车业务更是损失巨大。除此之外,证券公司发布的研报显示,即便是看似与客流量相关度不高的机场广告,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原因很简单,无论是旅客人数减少,还是停留时间下降,凡此种种均会影响广告的投放效果。由此可见,将客流量称之为机场的核心资产,毫不为过。
疫情带给机场商业的影响,远不止此。近期,随着病毒溯源工作推进,德尔塔毒株传播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逐渐恢复国内航班起降,步履匆匆的旅客又开始出现在航站楼里。然而,客流量的回归并不意味着机场商业将同步回暖。考虑到自身健康安全,从进入航站楼开始,除一些必要环节外,不少旅客都会尽量减少摘下口罩的频次。这种全新的出行习惯,对于机场内的商家并不是一件好事。
2020年,不少机场都经历了糟糕的一年。作为上市公司,上海机场和白云机场均在年报中阐明了这一点。当然,面对疫情,机场方面也在发起“反击”。上海机场在2020年年报中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在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适时调整短期航线拓展策略,通过闲置国际时刻积极增加国内航线、根据疫情控制情况适时恢复国际航线等措施,有效促进市场恢复。在非航空性业务方面,公司积极降本增效,主动营销,提振旅客出行和商业伙伴等各方信心,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各类营销渠道,组织策划各类主题营销活动,开源增收。白云机场同样表示,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经营压力,公司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积极制订降本创效实施方案,持续加大降本创效力度。重新梳理投资计划和维修项目,严控各类成本,大力调减会务、差旅和业务招待等项目费用支出;主动争取政府补贴、税费减免、民航发展基金项目补贴以及各类费用补贴;加强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合理安排发行超短期融资券,防范现金流风险等。
通过上述年报,大家不难看出,降本增效、开源增收,已经成为机场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战略。然而,疫情带来的“冬天”尚需一段时间才能过去。国际航协预测,全球航空市场整体要到2024年才有望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对机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情况,因为不论是在航空业务还是非航空业务方面,国际航班以及国际旅客带来的收益,都不可忽视。
社交距离
机场的“商业密码”
在财经报道中,“密码”这个词往往蕴含着无穷的魔力,仿佛每一串密码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宝库。不过,将“旅客正在习惯保持社交距离”这件事称为机场非航业务的财富密码,商家或许很难同意。毕竟,保持社交距离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病毒的警惕,而在这种警惕面前,旅客对于在机场里逛街、购物、吃饭的需求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由此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越来越多的旅客开始对排队产生排斥心理。而对于商家来说,排队不仅是人气旺的表现,更是一个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一探究竟的有效营销手段。那么,对于机场来说,社交距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密码呢?
在分析人士看来,短期内,社交距离确实会影响机场的非航收入,但是在应对疫情以及推动机场改革方面,它却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破局密码”。
最近两年,很多旅客发现,从自助值机设备到自助托运设备,机场内的自助服务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一方面得益于民航局的大力推动,另外一方面也与疫情防控有关。
在专家和媒体不厌其烦地强调下,旅客对于“接触”这件事愈发小心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助设备变得受欢迎。以自助托运设备为例。在过去,由于对托运流程不熟悉,除少数常旅客外,需要扫描身份证,称重,打印、粘贴行李条的自助托运设备并非旅客首选。如今,为了减少与其他人接触的可能,降低排队等待时间,越来越多的旅客开始主动尝试并学习使用自助托运设备。
对于机场来说,自助设备被旅客接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一方面,在未来,自助设备可以为机场节省客观的运营成本;另外一方面,托运效率的提高将促使更多旅客解放双手。身轻如燕的旅客可以像逛商场一样自在地在机场内穿行,而吃饭、购物等消费也会更加容易。从更长远看,自助服务设备的普及不仅可以简化客运流程,更可以为机场向“体验型消费场景”转型奠定基础。同样在疫情防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还有异地行李托运服务。在过去,尽管这些服务可以帮旅客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说服旅客“尝鲜”仍然需要付出不低的策划、营销以及推广成本。如今,受到疫情影响,旅客对于此类服务的接受度正在大大提高。
回到眼前,即便旅客已经做到了手无行李一身轻,但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影响下,机场内的商家仍旧难以获得足够的客流量。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商家需要明白,在新消费时代,“场外服务”已经成为一项必要的能力。据悉,曾经在机场内并没有太高人气的“外带”服务,正在不断增加需求。一方面,为了防控疫情,客舱内的免费餐饮供应被迫精简。同时,在航班高峰时段,提前1小时~3小时抵达机场的旅客,又需要填饱肚子,补充体力。更重要的是,饥肠辘辘的旅客并不想花费大把时间等待或者排队。因此,对于机场来说,开发一套可供旅客在线下单,到店取餐的服务系统似乎非常必要。
然而,这样的投入值得吗?从长远来看,这很有可能是值得的。长期以来,旅客在机场内的停留时间,与机场的非航收入呈正相关。如果我们不能让旅客在机场待得更久一点儿,那么让时间利用得更高效一些,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场外服务”不仅可以降低旅客聚集的可能性,更可以提高航站楼单位面积的使用率——当旅客主动分散到航站楼的各个区域时,曾经的冷门地段,也有了获得新生的机会。
智慧机场
引领旅行“后疫情”时代
谈及出行行业发展历程,2020年是绕不开的节点。通过技术手段赋能机场商业,将逐步成为智慧旅游中的重要一环,这与中国民航正在大力推动的智慧机场建设不谋而合。在年报中,上海机场、白云机场等都提到将加快数字化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渠道整合。
数字赋能有望将机场的非航服务带入新的纪元。2019年6月,上海机场集团联合携程集团,推出“在机场”智能出行服务平台。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迎合机场旅客代际更替,为旅客提供从家门到舱门的一站式服务,涵盖了机场零售、贵宾服务、餐饮服务等领域。除了上文提及的在线点餐服务,该平台还打造了线上商城,可以满足旅客线上下单、线下取货乃至寄送到家等需求。
不仅是上海机场集团,大兴国际机场也与在线旅游服务商同程艺龙“擦出了火花”。今年5月31日,同程艺龙与大兴机场在北京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发布了大兴机场指南产品,让旅客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大兴机场的实用信息。在具体合作领域方面,双方将在大数据、枢纽产品打造、空地联运、旅客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
除旅客看得到的服务外,数字赋能下的机场,非航业务的边界也被大大扩宽。以“在机场”服务平台为例。通过AR、VR技术的应用,该平台不仅可以帮助旅客在机场内进行导航,也可以为机场广告业务助力。相比机场广告牌,投射在小屏上的广告,不仅触达率更高,交互性更强,信息反馈也更加直接,同时发行成本也更低。
在疫情的影响下,精细化运营变得十分重要。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机场必须掌握充足而有效的数据。在传统运营模式下,航空旅客的信息很难得到有效挖掘。比如,当问及“北京大兴机场主要服务哪些客户群体”时,“本地人”肯定是大多数人的答案。然而,数据确显示,河北、黑龙江和内蒙古位列大兴机场旅客户籍地来源前三位,而北京市户籍仅占5.2%。如果说户籍数据并不足以说明客群来源,那么另外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大兴机场进出港的航班中,空铁联运出票量已经超过了10%。显然,这些数据改变了不少人对大兴机场的认识,而在京津冀地区的航空市场竞争中,这些数据意义重大。
眼下,一年多的疫情,已对机场非航业务格局造成巨大冲击,传统“商业引擎”暂时熄火。未来一段时间,关注旅客需求、积极引入新技术、充分发掘数据价值,有望成为机场商业打开新天地的又一密码。(记者 王艺超)
下一篇:山东机场进入快速“腾飞”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