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编者按】业界媒体《快公司》近日撰文表示,美国的一些航空公司已经在登机口测试面部识别技术了,不少乘客对此感到兴奋,但一些民间团体却提醒大家要警惕这种趋势。以下为原文内容:
对于经常乘坐飞机的人来说,能够加快登机速度绝对是件好事。为了做到这一点,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尝试生物识别技术,让乘客以“刷脸”的方式来登机,取代纸质登机牌的使用。
航空公司表示,这种方法可以加快行李托运、过安检、登机的过程。但它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心。比如一个民间团体就担心它会“以安全的名义”损害美国人的隐私。
隐私权倡导者担心,这种“刷脸”方式可能有一天会成为常态,而不仅仅是在登机的时候才被用到。所以他们正在推动一些法律标准的制定,希望对生物特征数据(包括手指和掌纹)的存储和用户访问权限做出规定。
电子前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高级律师亚当·施瓦茨(Adam Schwartz)说:“我们认为这必须获得用户的同意,不仅仅是在收集数据的时候,而且在使用数据做什么的问题上,也必须获得用户同意。”
几家航空公司的试点项目
民用航空旅行的保安工作是由国土安全部的海关和边境保护机构(CBP)在负责,他们已经在几个主要的国际机场(包括纽约肯尼迪机场、华盛顿杜勒斯机场,以及芝加哥奥黑尔机场等)开展一项计划的测试工作。CBP将护照微芯片中数字存储的乘客照片与在机场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目标之一是更好地追踪签证逾期的旅行者。 CBP表示,美国公民的图像只需保留很短时间就会被删除,但批评者警告说,CBP随时可以改变这一做法。
5月下旬,捷蓝航空(JetBlue)与CBP和位于日内瓦的航空公司IT提供商SITA开始合作开展一个试点项目——让客户仅仅靠CBP的面部识别工具来登机,这样一来,捷蓝航空的地勤人员就无需检查乘客的登机牌和护照。乘客不需要经过注册过程就能参加这个计划,因为他们的护照照片是现成的。
达美航空公司也宣布将在一些机场测试生物识别系统,它可以在乘客扫描自己的登机牌时拍摄乘客面部图像。该航空公司还在上个月宣布了另外一项试点计划,让乘客使用指纹在里根华盛顿机场登机。
但这些乘客必须先在CLEAR注册,缴纳每年179美元(约合1120元人民币)的费用,才能使用自己的指纹或虹膜图片来穿过某些机场的快速通道,并且他们还必须是达美航空的“飞行里程”计划成员才行。该航空公司还打算在该机场提供“指纹托运行李”服务,也就是说,乘客托运行李时不需要再出示身份证或登机牌了。
“一旦我们完成测试,国内航班的乘客就可以在数月(而不是数年)内看到这个系统的应用。”达美航空的首席运营官今年7月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刷脸”可能会变成强制措施?
隐私权倡导者对这种做法感到很担心。 CPB官员所说的“生物特征通路”将从安全通道开始,在多个位置对乘客进行面部识别。
航空公司、技术供应商和政府机构表示,有了生物识别扫描器,员工就可以腾出精力,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帮助,而不必把时间花在扫描登机牌和检查护照这种事情上了。
但一些民间团体警告说,这些可选方案可能会迅速演变成强制性方案。
施瓦茨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解释这个机制将如何运作,以及它是否会尊重人们的生物识别隐私。”
隐私组织希望生物识别数据获得严格监管。他们警告说,乘客的面部图像将很容易被人用在机场之外的地方。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高级政策分析师杰·斯坦利(Jay Stanley)说,“如果我正在人行道上行走,你不能随便来采集我的指纹,但是你可以拍下我的照片。面部识别方法一开始看起来似乎很有趣,很便利,但消费者事先必须全面了解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潜在后果。”
这项技术的准确率不高?
CBP的面部识别工具有很多细节都没有披露。一份2015年的文件说,该工具可以根据 “80多种面部特征”对入境美国的人进行面部比较,其中包括颚骨长度,颧骨尺寸以及眼睛之间的距离。 CBP的一名负责人最近告诉隐私权团体,生物识别系统进行面部扫描的假阴性率约为4%,这意味着,在拥有合法护照的乘客中,将有4%会被带去做额外的筛查。
斯坦利表示:“总的来说,政府似乎很奇怪,竟然热衷于一项准确率这么低的技术。而且4%这个数字还没有相应的证据;政府应该公开其面部匹配算法,以便独立的机构可以研究它的可靠性。”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即使生物识别技术仍处于测试阶段,他们通常也比较愿意扩大这种技术的使用范围。捷蓝航空的一名副总裁表示:“有了这种技术,就不再需要扫描登机牌,也不需要手动检查护照了。只要看下摄像头,你就可以往前走。”
达美航空今年6月份宣布面部识别试点项目时也表示:“我们一直乐于与CBP合作测试它的新技术来改进流程。我们将继续研制自己的生物识别客户体验解决方案,以改善客户在机场的旅行体验,同时让员工能够把精力放在更高层次的客户需求上。”
航空公司扩大生物识别扫描使用范围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降低人力成本。
航空公司及其合作伙伴表示,他们不仅制订了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政策和安全计划,还会让乘客充分了解数据的使用方式。例如,CLEAR的隐私政策说:“我们绝不会出售或出租有关消费者的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