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核心发动机技术总要花钱买,打破欧美发动机生产上的“垄断”就显得迫在眉睫。
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产业的“心”病。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下称“中国航发”)在北京挂牌成立,成为国内第十二家军工集团,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将形成全新格局,给国人带来了治愈“心”病的希望。
航空发动机被公认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科技工业基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研制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制约,迄今为止,世界上真正能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只有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等几个国家。
未来20年全球军用发动机需求为1500亿美元,民用航空发动机需求约1.6万亿美元,总市场规模约1.75万亿美元。对于中国来说,未来20年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合计需求超过3万亿元。与巨大市场需求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发动机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几乎所有民航飞机的发动机都依赖进口,军用发动机则主要是自主研制+引进俄罗斯或乌克兰引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航空发动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航空产业健康发展的“心”病。核心技术要花钱买,打破欧美发动机生产上的垄断越发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中国航发将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快速发展破局突围的巨大推动力量,但面对社会上一片乐观的预计和短期内实现巨大突破的期待,还是需要冷静理性分析。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是一个技术精深到新手很难进入的领域,需要长期的数据和经验积累以及国家大量的投入,短期内取得革命性突破绝无可能。
航空发动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工程机械系统之一,涉及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学、结构力学、控制理论等众多领域,各种技术要求苛刻到几乎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航空发动机不仅仅是设计和制造,更为重要的是试验和试飞。即使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其当前技术水平也不足以完全通过设计分析预测结果。
只有经过设计-制造-试验-修改设计-再制造-再试验的反复摸索和迭代过程,才可能完全达到技术指标的要求。公开资料可知,全新研制一型跨代航空发动机,一般需要二十几年,比全新研制同一代飞机时间长约一倍。国外第四代战斗机发动机技术从开始研发,到投入使用并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用了长达30年。和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电子芯片、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一样,航空发动机产业取得革命性突破必然是一个较为艰辛的漫长过程。
未来20年中国在发动机领域的投资可能会达到300亿,而且中国目前推出了多项发动机研发的资金,未来中国还会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很显然,随着投入不断增加,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会取得快速发展,但这不可能改变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的基本规律,实现根本性突破的目标还需要长时间积累。
上一篇:向着航空强国全力冲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