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空中客车公司把目光敏锐地投向了遥远的中国航空市场。正是那时,一个没有商科背景也没进过飞机工厂的年轻人陈菊明,成为这家欧洲航空巨头的第一位中国员工。
“你是空客第32个国籍的人。”报到第一天,人事部门告诉他。旋即,他被组合进一个从技术到法律、金融各领域都术业有专攻且几乎每人都会三门语言的销售团队,派往中国。那一年,空客在中国的机队数量约为20架。
2015年,法国政府把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颁发给陈菊明,表彰他领导空客中国业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及其为中法之间在航空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这时,他已是空客中国的“掌门”,而中国的天空上飞行着约1200架空客飞机。
“空客在关键时刻抓住了有利时机,和中国展开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合作。”回首空客与中国的20年,空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菊明说。
2015年,法国政府把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颁发给陈菊明,表彰他为中法之间在航空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展望“未来的全球航空格局”,这对陈菊明来说是个不无敏感的话题——中国的大飞机项目作为一个潜在的新竞争者,已现端倪;不过,陈菊明回答得坦率而自信:“世界的蓝天,世界的航空,这个市场太大了,容纳两个以上制造商绝对不是问题。”
“不谈中国市场不可思议”
二十年前,陈菊明进入空客时,世界民航市场三分天下:欧洲、美洲和其他的亚非拉地区,各占三分之一。挤进当时波音与麦道的两家竞争,崛起中的空客悄然布下足以扭转日后全球民航客机制造业格局的发展战略,其中的重要一步就指向中国。
那时的中国民航刚刚开始改革,政企分开为民航带来了活力。虽然在1994年,全中国的民航客流量还不如现在国航的一半,但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活力,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震动了世界。空客捕捉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将成为未来航空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时空客很震撼,还有这么一个市场,如同18岁豆蔻年华,含苞欲放,给人感觉是一种正在酝酿爆发的一个市场。联想到中国那么多的人口,如果这个市场起来的话,还了得?”陈菊明说。
那时,空客把中国定位为一个“战略市场”,“所谓‘战略’,就是当时可能还没什么,但是未来将会非常重要。”
2001年巴黎航展,陈菊明和中国客人在空客飞机前合影。
1994年及随后几年,空客做出了数个影响中国市场的重要决定:其一是“破天荒地”招聘中国人做销售员;其二是,投资8000万美元在北京建设空客飞机培训中心和航材支援中心(即华欧航空培训及支援中心)。
陈菊明说,当时如果严格按投资回报率衡量的话,这可是一个“绝对站不住脚”的决定,而“看不准砸下去,就是在赌博”。
空客注意到,中国民航飞行员那时刚从苏式飞机过渡到美式飞机和少量的空客宽体机。习惯了传统飞机操纵的飞行员刚接触空客现代化的电传操纵系统难免不适应。空客就把管理人员、飞行员请到培训中心亲自体验,在慢慢接受和适应中,他们的观念也有了转变。
陈菊明是空客这些战略举措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指着窗外不远处的华欧培训中心说:“这个当时让人不可思议的大手笔投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空客营销飞机的工具,在起初起到了很大作用。”
空客飞机在中国的天空上。
差不多十年之后,2005年,空客再次做出重要决定:在天津建设A320总装线,并建设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航空工业展开全方位的合作,让空客飞机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元素——飞机尾翼等在哈尔滨复合材料中心生产,A320的机翼翼盒在西安生产。
2015年,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空客,又签署了新的一揽子的工业合作协议,在A320总装线的基础上,在宽体机领域继续和天津展开合作——建设空客宽体客机完成及交付中心。这意味着,两年半之后,中国的天津将成为全世界除了图卢兹和西雅图以外唯一能既交付窄体机又交付宽体客机的航空中心。
空客飞机编队飞行。
“中国市场太有想象空间了!”
“中国的航空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太有想像空间了,我一直是看好的。”陈菊明说,这一发展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很快中国将成为空客在全球最大的市场,超过北美。
目前,空客每年交付给中国的飞机数量占了全球产量20%以上,在中国运营的飞机总数将近1180架,仅仅比在北美的空客飞机略微少一些。空客领导层对中国的重视也不断增强,高层领导越来越频繁地到访中国。
2015年5月,在川航接收第100架空客飞机的仪式上,陈菊明向川航颁发“锐意创新奖”。这是中国最大全空客机队航空公司。
“如果没有前期的战略眼光和措施,无法想像空客在中国市场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他说。
在这位空客中国的“掌门人”看来,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关系将会越来越强化。
“总体上来说,空客在不同时期所选择的在华业务战略定位是正确的,合时宜的,也是现实的。这也帮助了我们今天在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市场地位。”陈菊明说。
“世界的蓝天,足够大”
目前,中国自主研制单通道窄体客机项目已经进入总装阶段,中国的“大飞机”在过去数年中引发了全球航空业高度关注。中国的双通道宽体客机项目也已在酝酿之中。
在陈菊明看来,“这都能理解,因为空客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需要在一个战略性行业里面有自己的地位,有战略规划和雄心,这太能让人理解了。并且,我们也不认为今天这样的‘双寡头’市场能够无限制地延续下去。”
不过,他也强调:“竞争格局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我欢迎中国商飞加入竞争行列,一起在全球舞台展开竞争。”
陈菊明说,回望上个世纪后半段至今的全球航空业历程,如果不是空客“闯入曾经由波音和麦道‘两寡头’垄断的航空市场”,就可能不会有今天全世界一两万架飞机在飞这样的局面。
“谁能走得更远?谁能走得更好?无非到后来拼的就是一种竞争力。你的竞争力能够帮助你在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陈菊明说。
2014年11月,珠海航展上,陈菊明欢迎前来参加飞行表演的A380飞行员及工程师等机组人员。
“发展航空,主要靠自力更生”
陈菊明指出,空客发展历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致力于自主研发国产“大飞机”的中国航空制造商也有借鉴意义。
他说,从空客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是要靠自身的力量,自力更生,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每个企业都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航空工业就是一种真正实力的体现。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脚踏实地,一个铆钉,一个部件,所有的细节的结合,在这些细节的闭合过程中关注品质,就是一种永恒的追求。”他说。
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民机领域的发展历程中,“自主研发还是引进技术”,“造飞机还是买飞机、租飞机”在过去数十年间曾经是一个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一路走来,有奋力争取也有走过“弯路”,最终中国商飞的成立和自主民机项目的展开显示了这个国家坚定发展研发“大飞机”的决心。
2015年北京航展,陈菊明向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介绍空客飞机。
陈菊明说,现在中国有足够的财力,也有足够的工业制造能力,工业化进程也在非常迅速地推进。整个技术力量、工程力量、财政力量是过去不能同日而语的。
“今天我们能够以飞机作为安全的交通工具都是前期经验积累的。所以,发展航空要有积累,要有耐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说。
“没想过做CEO,挑战来了也不推辞”
在空客与中国的故事中,有一个业界公认的标志性事件——陈菊明于2013年被任命为空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这个位置上的第一个华人。
“当CEO最初并不是我的职业追求。我想,生命短暂,不要去肩负那么多重任。当然,既然挑战来了我也没推辞,我就接了。”陈菊明说。
他进一步解释,这个职位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他的职业追求本身,分量很重。他之所以接受这个挑战,就是希望跨国企业的高管中国人越多越好,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凤毛麟角。
空客中国总裁陈菊明在讲话。
“到了那一天你说你自己强大了,你的企业管理都成为了人家的标杆,全世界各个国家企业家都跑到你这来学习,那真的是牛了;你的人才不断地往全世界输送,成为顶尖企业高层人物的核心的核心,这是真正的崛起的一个标志。”
陈菊明决定不仅要接受这个挑战,而且要把这个工作做好。
“我们处于一个大巨变的时代,是一个历史的机遇,不能错过。”陈菊明说,“现在给你这个机会了,你不能再推辞,你应该摸索一条道路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