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到2018年年底,中国民航运输规模已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二,中国民航定期航班、航线达到4945条。
随着民航业迅速发展,临空经济、乘数效应等概念也深入人心。对城市而言,机场已不仅是一种交通需要,更是新的发展动力。
因此,机场量级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近年,不少城市都在进行机场规划修编,并基本以2030年(近期)、2050年(远期)为节点,设定未来发展目标。
城叔通过公开信息梳理发现,近期有所动作的杭州、西安、郑州、武汉、南京、长沙、沈阳及济南等8座主要城市,为2030年定下的旅客吞吐量目标,均为2018年2 ~3倍左右。
这些城市机场客流早已达到千万量级,要实现翻倍增长,并不是小数字。未来10年,这些城市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制图:城市进化论
争相扩容
最近更新机场规划修编成果的城市,是杭州。
本月中旬,杭州机场总体规划修编评审会召开。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2019年版)》中,杭州机场2030年旅客吞吐量目标为9000万人次。目前,我国仅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达到这一量级。
2018年,杭州机场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居国内第10位。这也意味着,未来12年,杭州机场要变得比现在繁忙两倍以上——2030年9000万人次目标,约为2018年2.4倍。
随着客流不断膨胀,机场基建也得跟上。
根据杭州机场最新规划,将新建2条跑道,形成4条跑道格局。目前,我国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拥有4条及以上跑道。
“4条跑道+9000万人次”,足见杭州野心不小。不只杭州,不少城市都在新一轮机场规划中,立下阶段性目标。
比如,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提到,西安机场2030年旅客吞吐量目标为8300万人次。这个数字,是其2018年吞吐量近2倍。同时,将新建2条跑道、70万平方米航站楼。竣工后,西安机场将达到4条跑道、3座航站楼规模。
2018年,郑州、武汉、南京及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都在2000万量级。目前,四座城市分别定下2030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7500万人次、7000万人次、6000万人次目标,分别是各自2018年旅客吞吐量2.9倍、3.1倍、2.4倍、2.4倍。
与此同时,郑州机场近期规划4条跑道、建设东部T3航站楼;南京也将启动T3航站楼及地下空间方案招标;武汉明确,“协同推进第三条、第四条跑道”;长沙也提到,至2030年,机场规划新建第三跑道。
另外,2018年旅客吞吐量排在20名开外的沈阳机场(23名)、济南机场(25名),也初步定下至2030年吞吐量达5000万人次的目标。目前,这两座机场吞吐量尚未突破2000万人次,2030年目标分别是2018年2.6倍、3倍。
总结一下,这8座城市机场,为2030年设定的旅客吞吐量目标,基本都在2~3倍上下。目前机场建设中的“顶配”——4条跑道,也被这些城市频频提起。
增速放缓
这样雄心勃勃的目标,实现可能有多大?
从增速来看,过去10年,8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都翻了2.7~4.6倍。除武汉和沈阳外,其余6座城市都在3倍以上。郑州尤其迅猛,达4.6倍,不愧是当年第一个拿下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城市。
从这个角度来说,2030年较2018年翻2~3倍的目标,也不算夸张。
在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看来,过去的增速,“可能是(规划)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不过,10年前机场旅客吞吐量基数低,高增速实现起来相对容易。
从旅客吞吐量增长绝对值看,除西安外,其余7座城市机场规划的2018-2030年增长人次,远高于其过去10年增长人次,已达到约2倍差距,武汉和济南甚至达到3倍左右。
数据来源:根据民航局网站、公开资料整理 制图:城市进化论
武汉机场2008-2018年旅客吞吐量增长约1500万人次,而2018-2030年间需要增长5000万以上,才能完成规划目标;同样,济南机场过去10年旅客吞吐量增长近1200万人次,2018-2030年则需增长3300万人次以上。
这些城市定下的目标,要把脚“踮多高”才能实现?计算两个时间段的年均增长率,或许更为明了。
数据来源:根据民航局网站、公开资料整理 制图:城市进化论
从年均增长率看,过去10年,8座城市机场都保持10%以上增长,其中郑州(16.6%)、西安(14.1%)尤为出彩。而根据2030年目标计算未来年均增长率,8座城市都低于10%,增速明显放缓。
相对而言,尽管西安、杭州设定的目标最高(8300万人次、9000万人次),但两城未来所需年均增长率最低,分别为5.3%、7.4%。
另外,吞吐量均为2000万级的长沙、南京,规划目标不算太高,其未来所需年均增长率也都低于8%,与两城前10年11.6%、12.4%的年均增长率相比,压力不大。
再看郑州和武汉,这两座城市机场“自我要求”较高,按规划目标,它们需要在未来保持9%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机场在8座城市中年均增长率目标最高,达到9.8%;而过去10年,其年均增长率在8座城市中排名垫底,为10.3%,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意味着,武汉可能是压力最大的城市。
2008-2018年,武汉机场在全国机场吞吐量排名中,从12名退至16名。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湖北机场集团一度立下“豪言”,2030年武汉机场将建成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四大门户机场。
不过,经历2015年第一跑道基本饱和,2017年因多栋建筑物超高干扰机场净空环境、机场运行受限500多天等问题后,武汉机场“中部第一”的位置,先后被郑州、长沙超越。而目前继北上广之后的第四大门户机场——成都机场,吞吐量已是武汉机场两倍以上。
过去10年,无疑是武汉失落的10年。作为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具有枢纽优势的城市,自然不甘落后,期待未来“翻盘”。
超前规划
当下,尽管中国民航运输规模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乘机次数仍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对比国际经验,我国(民航)需求还未完全释放。”李晓津告诉城叔,“这应该也是规划目标时重要考虑的一点。”
2018年,我国人均乘机次数0.44次,仅约为美国1/5。固然,与美国相比,我国高铁运输系统发达,这可能会对短途航线带来影响。但在新干线发达且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其2017年人均乘机次数也已接近1次。
按照行业规律,人均乘机次数与人均GDP有较高相关性。我国人均GDP与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增长空间,这也是航空运输未来的发展空间。
根据全国民航会议文件预测,2020年我国航空运输业将形成人均乘机次数0.47次、旅客运输量7亿人次的市场需求。2030年更将达到人均乘机次数1次、旅客运输量15亿人次的市场需求。
李晓津表示:“统计过去三年中国人坐飞机的身份证号,只有3亿个身份证号乘坐了飞机。剩下10亿再刨除一些不适合高空飞行的人群,比如一些老人幼儿,空间还很大。”
具体而言,国际航线是未来显而易见的重要增长空间。
随着经济发展,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实际上,真正走出国门的国人,占比并不高。
2016年,有数据显示,全国有效因私普通护照持有量达1.2亿本。据此估算,当下持有护照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约为9%~10%,而这个数据在美国是30%,加拿大是60%,英国更是达到75%。
考虑到这些宏观因素,中国重要城市的机场运输量,未来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
“如果现在把规模规划得大一点、超前一点,也可以避免未来的‘浪费’。”李晓津说,比如机场提前把征地面积做大一点,避免以后更高的地价成本、提前处理好征地拆迁等问题,减少因规模扩大对周边民生带来的影响。同时,李晓津也提出,规划可以做大一点,“但建设还需要谨慎”。
当然,尽管航空运输行业整体可期,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城市机场都能“水涨船高”。相反,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各城市机场是否会迎来分化,进一步拉开差距,仍然充满悬念。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