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回家心理”,通俗点说就是“回家心切”所衍生出的漠视飞行安全、人为洞穿规章底线、侥幸试降的一种飞行倾向。“回家心理”一旦萌生,心理情绪就会产生很大变化,种种飞行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心理变化会对感知、思维、记忆、操纵动作产生影响,就可能出现动作混乱、不协调、工作效率下降。往往出现惊慌失措危及飞行安全,“回家心理”严重影响思维和正常技术的发挥,也有可能产生过激行为动作,也是产生事故的潜在威胁,有资料表明,许多飞行事故是因为飞行员不良心理情绪所造成的。由此可见飞行人员必须培养一个稳定的情绪,不能因焦虑心理而引发情绪波动,应理智的控制和克制自己。
飞行专家分析飞行事故的主要原因认为,导致飞行事故的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机械因素两类。在已公布调查结果的23起飞行事故中,人为因素造成的飞行事故占12起,机械因素造成的飞行事故占11起,分别占52%和48%。
“回家心理”倾向如果过强,就会在许多方面给飞行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风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会使自己变得不够理性。飞行,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严谨,更需要按章办事,将飞机始终控制在以操纵手册为主所限定的“性能包线”和以规章为主所框定的“安全包线”的双重保护中心。达此目的,其前提条件是操控飞机的飞行员心态必须平和,思维必须理性。但是,一旦“回家心理”占了上风,朴素的情感就会牵着飞行员的鼻子去撞墙。
2.会干扰自己的运行决断。“回家心理”倾向过强时,飞行员对于平常很容易决断的事情,总会犹豫不决,心存侥幸地以为自己对情况熟、运气好,一旦着陆成功,就皆大欢喜。
3.会诱导自己突破安全底线。安全底线落实在规章里面是白纸黑字,如果回家的念头总在脑子里转悠,就会诱导自己对规章的某些硬性规定“选择性”忽略。比如对“决断高度”的掌握,飞行初学者都知道,下降到了这个高度,如果仍然看不到跑道或者其他必要的目视参考,飞行员必须立即实施复飞,以确保飞机与地面的安全间隔。但对“回家心理”倾向较强的飞机机组,即使看不到跑道,也不会果断复飞,认为很可能向下穿越这一高度,就能看到跑道了。实际上,就是这么“等一下”或者“闷一下”,事故就发生了。
4.可能在熟悉的机场平添几分麻痹情绪。回家路上,大多数人都是轻松愉快的,特别是在外奔波了一天,最后就剩下“一个落地”了。实践表明,但凡“轻车熟路”,就容易出现“疏于准备”的倾向。心态过于放松,就会犯大意失荆州的错误。而且,在“家门口”飞,最容易出现简化程序、省略动作的倾向。
笔者认为,克服“回家心理”培养良好的心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热爱飞行,忠于职守,要当一名飞行员首要的是对飞行事业的热爱,这样才会把飞行作为理想、神圣的选择,
第二,胸怀宽广,目标远大,不为琐碎小事而计较,不为个人恩怨是非所伤神,保持朝气蓬勃、乐观向上、自信成功的精神。
第三,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分配要好,而且注意力转移要快,注意力的稳定性要高,因为飞行中要完成领航、驾驶、通信等工作。要连续不断的观察各种仪表、使用座舱设备、判断和处理各种信息,没有良好的注意力是难以完成任务的。
作为新机长,角色的转换,意味着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为更好的保证安全,应时时保持严谨认真的行为习惯,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注意克服原有的态度倾向。严格按照按SOP来操作执行,坚持“八该一反对”,认真飞好每一个航班,每一次起落。
下一篇:揭秘最美“青航佳人”十佳榜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