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检查常态化,别在安全成本付出上小气量、“锱铢必较”,才能把隐患消弭在“青萍之末”,守住长久发展的契机与商誉。
飞行事故,最能引发人们的集体恐惧。日前,东方航空一架民航客机在康定机场降落时,“跑道外接地”,造成了一起严重事故征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报道配图上飞机机翼的受损,更让人心有余悸。对此,民航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问责,并以此为鉴发出了行业预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行业安全督查工作。希望最严苛的监管,能守护我们安全飞行的共同愿望。
一次“折戟”事故的背后,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偶发因素,比如天气的意外、气流的波动,或者只是一只飞鸟、一个螺丝钉的干扰。尽管很难预见,却实实在在关系每位乘客以及他们身后诸多家庭的安全与幸福。更重要的是,虽然民航客运的安全性远远高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可对社会情绪的冲击反倒更大。这就呼唤监管者的“零容忍”,让飞机“沉沙”永远定格在风险想象中。
话虽如此,每一项风险的控制、每一轮预案的应对,都要耗费掉不菲的人力与物力成本。比如,相关配件的检测、更换、维修,以及机场地勤的指引与配合,特别是飞行员这一中心要素,更是成为安全的最珍贵成本。个别航空公司唯利是图,把飞行员培训成本无限压低,上述事故中的一名飞行员培训时间就明显造假。如何调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让他们遵纪守法、安全生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与食品安全监管有些类似。食品生产企业对成本的吝啬,导致地沟油、违规添加剂的泛滥,应对的办法常常依靠增大查处的范围和力度,降低他们的侥幸心理。对“理性”的企业经营者来说,在高额处罚的概率与身败名裂的损失之下,会收起手脚,本本分分地生产与服务。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国内航空公司大部分属于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的情况下,社会效益更应凸显出来。
大量新建机场,大量引进飞机,飞行员的培养与航空公司的监管同样需要跟得上。对政府部门来说,要以“锱铢必较”的态度查好涉及安全飞行的每一环节。对众多航空公司来讲,只有让突击检查常态化,同时别在安全成本付出上小气量、“锱铢必较”,才能把隐患消弭在“青萍之末”,进而守住长久发展的契机与商誉。
许久没有空难的报道,新闻“不幸”却是人在旅途的大幸运。将这份平淡的幸运继续下去,离不开社会各界共同的鞭策与警醒。哪怕一次最细微的飞行失误,抑或是虚惊一场而已,都要对其进行沙盘推演、寻找可能的改良契机,如此,民航客机才会始终成为最安全可靠的“梦想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