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机场空港 >

2025年上半年千万级机场竞争格局分化加剧,“马太效应”凸显

发布日期:2025-07-03 来源:民航资源网 下载此文章

  2025年上半年,中国民航市场交出了一份值得深思的”期中答卷”。根据CADAS及民航局发布的月度数据,整体市场呈现出积极信号。数据显示,全国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达7.38亿人次,实现了5.0%的同比增长。这一数字背后,并非简单的线性增长,头部枢纽机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区域机场表现各异,共同勾勒出中国民航市场充满活力与挑战的新图景。

  数据来源:CADAS交通大数据 制表:民航资源网

  从今年上半年的累计旅客吞吐量情况来看,40座千万级机场中,有33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全国共计有两座机场已突破4000万人次,分别是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北京首都机场与深圳宝安机场则是均迈上了3000万人次,全国共计有11座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迈上2000万人次,24座机场旅客吞吐量迈上千万人次。上半年累计客流同比增速排在前三位的机场依次是:上海浦东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这恰好也是旅客吞吐量稳居全国前列的头部机场。这一现象鲜明地揭示了中国民航市场当前的核心趋势-航线与客流资源正加速向头部枢纽机场集中,呈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即资源越丰富的机场,获取增量的能力越强,从而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

  头部机场增速强劲,梯队内部竞争激烈

  今年上半年上海浦东机场以4101.8万人次的吞吐量和高达11.2%的同比增速,强势重回全国榜首。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源于国际航线的强劲复苏。据报道,浦东机场自5月份起国际旅客吞吐量已超越2019年同期。上海虹桥机场上半年客流以2461.7万人次和同比增长4.8%,成绩同样不俗。广州白云机场以4000.0万人次的客流和9.1%的增速稳居全国第二,深圳宝安机场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0.8%,增速仅次于浦东。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机场一季度国际及地区客流增速领跑全国大型机场,这背后是深圳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产业带来的旺盛国际商务出行需求。首都机场(3415.3万人次,+4.4%)与大兴机场(2606.4万人次,+9.3%)的协同发展模式持续深化。大兴机场凭借更快的增速,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两大机场共同支撑起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的核心。

  区域枢纽的激烈竞争

  此外,2000-2500万人次这一区间,重庆、杭州、昆明、西安四座机场的客流量极为接近,排名在不同月份互有胜负。区域枢纽四强(2025年1-6月):重庆江北:2483.4万人次(+3.9%)、杭州萧山:2434.8万人次(+4.5%)、昆明长水:2431.0万人次(+4.1%)、西安咸阳:2359.7万人次(+4.2%)。这场激烈的卡位战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复杂博弈。区域经济活力是基础,杭州背靠长三角一体化和数字经济高地,需求旺盛;重庆和成都则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旅游市场热度是重要变量,昆明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旅游门户,其客流与旅游景气度高度相关。战略定位与基建投入则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例如,西安咸阳机场随着T5航站楼的投运和”空中丝路”建设的深化,其面向中亚的航线网络成为独特优势和新增长点。

  增长失速机场背后的多维归因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区域枢纽的竞争中,部分传统机场则面临增长承压甚至”失速”的困境。数据显示,在全国40个千万级机场中,有7个机场的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出现同比下滑。其中,南宁吴圩机场(-11.0%)下降最为显著,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海口美兰机场、长沙黄花机场和长春龙嘉机场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双流、武汉、南京、郑州、青岛等十多家机场在6月份也出现了单月负增长。对于长沙、南京、郑州等处于”八横八纵”高铁网络密集区域的机场,800公里以内的航线受到严重冲击,商务和旅游客源被大量分流。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可能出现周期性波动或转移,对高度依赖旅游客流的机场(如海口、三亚)造成影响。随着头部枢纽航线网络日益密集、票价更具竞争力,其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会吸引周边二三线城市的客源,对区域性机场形成”虹吸”。此外,部分机场可能正处于基地航空公司战略调整、航线网络优化的阵痛期,导致短期内客流量下滑。

  增长“黑马”:中小机场的异军突起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机场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中小型机场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成为市场中的“黑马”。例如,揭阳潮汕机场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7.8%,桂林两江机场增长18.5%,新疆的哈密机场、喀什机场和伊宁机场更是分别实现了104%、18.4%和33.7%的惊人增幅。而湖北十堰武当山机场,在6月份的单月增速甚至达到了192.0%。这些“黑马”机场的成功密码或在于:首先国内新疆、云南、广西桂林等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持续吸引了大量游客,直接带动了相关支线机场的客流增长。另外在航线网络优化与“支支串飞”方面,如十堰机场通过拓展航线网络,将通达城市增至33个,并开通香港航线,极大地提升了其通达性。这类机场通过地方政府与航司的紧密合作,开辟新航线,激活了潜在的航空市场。另外由于部分机场在去年同期的基数较低,使得今年的增长率尤为突出。同时,也反映出航空市场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这些地区的新兴航空需求正在被逐步挖掘。这些“黑马”的逆袭之路表明,在航空市场中,规模并非成功的唯一标准。通过深耕本地特色资源、精准进行航线网络规划、积极拥抱政策红利,中小型机场同样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图:2025年上半年部分“黑马”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率  制图:民航资源网

  综合来看,2025年上半年千万级机场的分化,标志着中国民航业的竞争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和吞吐量的“量增”阶段,转向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质升”阶段。机场间的竞争维度变得更加多元,涵盖了航线网络质量、区域经济的深度绑定、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服务能力的全面比拼。分化,正是市场资源向更高效、更具吸引力的节点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

  展望下半年,随着暑运高峰的到来和国际航线的持续恢复,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但机场间的业绩分化现象预计仍将持续,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拥有强大国际网络和经济腹地的枢纽机场将继续领跑。未来的竞争将超越吞吐量数字本身。如何提升国际中转效率、优化航班波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非航业务(如免税、会展、物流),将成为衡量一个枢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上一篇:反诈必修课,筑牢旅客出行“防护墙”

下一篇:常州机场上半年旅客吞吐量237.2万人次 客流创历史新高

主办单位:民航发展网     承办单位:北京盛世华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68160386    传真:010-88210800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其言论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

工信部备案许可:京ICP备190535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