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盛夏的脚步日益临近,呼和浩特机场2025年暑运即将启航。届时,单日航班计划量预计将突破400架次,较6月中上旬环比增长约33.3%。面对增长的出行需求与时刻资源紧张的双重压力,呼和浩特机场从“呼干”和“呼支”双维度发力,通过驻场运力升级、增加航线密度、引入宽体机等策略组合拳,为旅客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草原天路。
驻场运力再升级,暑运再添新动能
驻场运力的突破性增长成为呼干航线的支撑点。7 月 1 日,成都航空正式在呼和浩特机场投放第4架驻场运力,新增呼和浩特至青岛、通辽、赤峰三条航线,成都航日均执行航班量达到20架次。与此同时,国航、南航及华夏航各增投1架驻场运力执行呼和浩特至杭州、大连、昆明早出港航线航班。多家航司密集加码,为暑运提供了坚实的运力基础,彰显了对内蒙古航空市场潜力的高度认可,更为广大旅客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出行选择,进一步促进了内蒙古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呼干”网络:加密骨干,宽体破局
呼和浩特机场瞄准暑期旅游及商务出行需求,重点对 20个热门城市实施航班加密计划。深圳、成都天府、重庆、西安等旅游枢纽城市的航线频次将显著提升,其中至至成都日均航班量稳定在9-10班,至上海日均航班量达8班,广州日均航班量达7-8班,至深圳日均航班量达7班左右,至郑州日均航班量达8班,至南京日均航班量达7-8班,时刻分布更趋合理,旅游热点城市通达性显著增强。
面对时刻资源稀缺的挑战,呼和浩特机场采用“小换大”策略,积极协调航司引入宽体客机。暑运期间,广州、成都、昆明、南京、乌鲁木齐、杭州等航线将迎来宽体客机执飞,单日最高宽体航班量可达12架次,其中杭州航线首次引入宽体机型执飞。此举不仅有效缓解运力瓶颈,更极大改善了旅客乘机舒适度。
“呼支”动脉:高频互联,畅游北疆
区内“呼支”航线作为连接广袤内蒙古的空中纽带,在暑运期间航线频次迎来全面提升,呼和浩特机场至赤峰、呼伦贝尔、乌兰浩特、通辽、锡林浩特、满洲里等城市的航班频次将逐步加密。其中,至赤峰日均航班量将达12-13班,至呼伦贝尔日均航班量将达12班左右,至锡林浩特日均航班量将达11-12班,至通辽日均航班量将达9-10班左右,至乌兰浩特日均航班量将达8班左右。高频次、高密度的“呼支”网络,将首府与区内主要旅游城市紧密串联,为旅客深入探索内蒙古的壮美风光提供了便捷的空中通道。
向北开放,筑起空中新走廊
呼和浩特机场积极服务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战略,助力俄蒙经贸合作。7月1日起,国航加密呼和浩特至蒙古乌兰巴托航线,呼和浩特至乌兰巴托航班由每周3班大幅增至每周10班。7月17日恢复呼和浩特至韩国首尔航线,计划每周执行2班。这些国际航线的加密与恢复,不仅为两地旅客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更筑起了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空中新走廊,进一步拓展了呼和浩特机场国际通达能力。
此外,呼和浩特机场暑运除延续传统航线新开和加密等举措外,还多措并举确保将高位运行的航班计划转化为实在的出行体验和运营效益。一方面,通过“三调”持续优化航班时刻结构,深化与航空公司沟通协作,最大化利用有限时刻资源,力争将整体航班执行率稳定在90%以上。另一方面,深化航旅合作,以赋能演唱会、民歌节、音乐节等大型活动为抓手,提升暑期市场吸引力,与老牛湾、敕勒川草原等景区合作,挖掘票根经济价值,提升航空出行附加值,以国航宽体机开航为切入点,拍摄创意短视频,放大航旅合作影响力,暑运期间预计提升整体航班客座率2个百分点。同时,深耕“经呼飞”中转品牌建设,打造“经呼飞”中转联运营销产品,推动国航、成都航、天航等航司推出“经呼飞”中转联运政策,联合赤峰、乌海、巴彦淖尔、海拉尔、乌兰浩特等兄弟机场,与OTA平台合作开发“智能中转引流”产品,推动国航推出巴彦淖尔机场始发经呼中转双城同价中转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引流效果。目前呼和浩特机场中转旅客占比达到14.3%,进入暑运后,随着航线网络的优化,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随着暑运大幕的徐徐拉开,呼和浩特机场正以更加密集的航线网络、更加充足的运力配置和更加优质的服务保障,将草原枢纽的辐射能力推向新高度,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航空动能,让草原天路真正成为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空中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