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东民航,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分别提出《关于强化顶层设计、促进民航大数据建设发展的提案》和《关于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在关于民航大数据建设的提案中,姜春水建议,民航管理部门宜增设专门负责数据管理的职能机构,以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信)为重要抓手,加快搭建民航行业公共数据管理平台,构建起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大数据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民航大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姜春水认为,几十年来,我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取得骄人业绩,成为全球成长性最好、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市场,但在大数据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民航大数据建设是新时代民航强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民航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数字要素价值、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能级,在保障航空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智慧民航建设,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十四五”以来,民航局先后印发《关于民航大数据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民航数据治理“7+1”标准,围绕民航安全监管、市场管理、政务服务、运行保障、旅客服务、营销收益、财务管理、投资建设等方面建设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姜春水在基层调研中发现,由于民航行业具有多主体、跨区域运行的特征,数据分散、门类众多、应用场景复杂的特点,民航信息化尚未形成行业管理部门、运行主体和第三方服务商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尤其与航班和旅客相关的各类数据的管控仍在民航管理部门管控之外,存在数据底数不明、数据流转不畅、数据开发不足的问题,在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方面也存在隐患和风险,已经成为民航业构建完善的民航大数据治理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的主要瓶颈。
姜春水认为,航空服务是数字化赋能民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航班和旅客数据是其最基础最关键的数据。智慧民航建设提出的构建便捷舒心的出行服务体系,具有多主体、跨地域、长链条特征,涉及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亟需构建起归属民航管理部门、具有公共属性和全面开发能力的数据平台和职能管理部门。
同时,民航大数据建设也关乎民航数字领域的国际合作,这是民航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纽带。加强民航数字化领域对外交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其重点任务是民航大数据与智能化应用等相关领域标准体系国际交流与推广,支持中国智慧民航优势项目走出去,增强国际话语权。姜春水认为,这些任务需要在民航管理部门指导下引领国内航空公司和国际机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只有构建起以技术为基础、需求为牵引、产业为支撑、法规标准为保障的系统工程,才能够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和民航高质量发展。
姜春水认为,中航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中国民航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数字经济时代,已难以由单一企业承担全国民航系统的相关大数据的管理和开发,推动整个民航的智慧化升级的任务。建议中航信或者至少其具有安全属性、公共属性和国际属性的功能/业务重新回归民航行业,民航管理部门以此为抓手加快搭建民航行业公共数据管理平台,开展民航大数据管理与集约利用,以及民航数据汇集、整合、治理、共享和对外合作服务等相关工作。同时,民航管理部门增设专门负责数据管理的职能机构,加强行业主管部门调控能力和引导作用,加快构建起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大数据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民航大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在关于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姜春水建议,尽快从国家层面出台《促进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建设一流的安全、设施、技术、管理、服务,构建更高水平的安全管理体系、创新支撑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绿色发展体系、航空服务体系、民航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航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安全水平、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技术体系、国际影响力都大幅度提升,运输规模连续18年位居全球第二,旅客运输量在综合交通占比1/3,航空货运分担货物进出口总值约三成,构建起链接国际国内畅通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体系。但是,姜春水认为,当前民航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空域资源不足仍然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和“干支通、全网联”航线网络建设;航空货运尤其是国际航空货运与我国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严重不匹配;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需要进一步改革探索,目前仍未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予以固化推广;民航领域空管、机场、飞机、维修、信息、智慧民航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
同时,姜春水指出,截至2023年底已注册国产运输飞机共计131架,但仅占我国民航机队2.77%;通过ARJ21和C919研制,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单通道客机集成和总装能力,但后续急需在产业链尤其是民机系统设备研制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以推进国产民机制造业的全面发展,而国产民机的商业运营,其安全高效顺畅的运行保障支持体系和能力建设同样需要出台政策予以适当支持;通用航空器制造方面,投入运行的国产航空器数量逐年增加但需要尽快规模化,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无人驾驶航空器等新型通用航空器也需要加快创新和发展。
在提案中,姜春水建议,以上事项均需要从财税政策、金融服务、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施策给予支持和制度保障,出台《促进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加强立法和规划,加大空域改革力度,细化财税扶持政策,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共享发展,形成社会各相关领域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将为行业继续稳健恢复和后续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能指引民航业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在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姜春水在发言中谈到,总理工作报告中第一项任务中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丰富,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是产业发展新赛道、经济增长新引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其定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民航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多年来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初步建立起通用航空标准法规体系;推进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改善通航运行环境;支持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业发展并建立起相应的适航审定能力;尤其是无人机使用方面,已经设立20个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积极探索无人机多种场景的应用试点(如华东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上海金山的海岛场景--海岛物流运输,浙江杭州的城市场景--城市物流配送,山东青岛的海洋场景—海洋监测管理,江苏南京的综合应用拓展--长江航道检测管理,安徽安庆岳西县的综合应用拓展--山区运行,山东东营的综合应用拓展--无人机校验飞行,江西赣州的山区末端物流配送)。各项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低空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通航企业达到689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173架,通用机场451个,全年作业飞行135.7万小时,近三年年均增速超过12%;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大概有2000家,运营企业接近2万家,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2022年增长了32.2%,飞行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
农林植保、电力巡检这些传统通航作业保持稳步增长,空中游览、航空运动、医疗救护等新业态加速发展。无人机在个人消费、地理测绘、影视航拍等领域应用基础上,应急救援、通信中继、气象探测等应用场景不断被开发,无人机物流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技术发展趋势,聚焦增量发展场景深度布局,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目前,我国低空经济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美国有通用航空飞机23万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提升保障措施、强化市场开发力度,姜春水建议:一是适时总结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予以固化推广,尽快形成规模效应;二是积极推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无人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更好地促进低空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政府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