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规划》提出,力争到2030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更高水平的研发、制造、服务、应用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建成东方航天港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到2035年,全面融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空天信息等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跻身航空航天制造强省之列。
济青烟三核引领
发展布局上,《规划》提出,坚持全省“一盘棋”,打造“三核引领、多点支撑、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
其中,加快高端产业、优质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聚,打造济南空天信息、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烟台商业航天三大产业核心集聚区。
辐射带动各市特色园区协同发展,支持东营市打造国家大飞机战略承载地、滨州市打造全国航空制造和培训基地、济宁市打造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等,支持有条件的市加快发展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新材料、应用服务等产业,打造重要承载空间和联动发展区。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多形式国际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黄河流域航空航天先进省市交流合作,深化与国内外航空航天龙头企业战略合作。
推进实施七大工程
《规划》提出,聚焦培育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推进实施七大工程。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主动参与国家嫦娥工程、火星探测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高标准建设空天信息大学。
实施产业体系强链工程,提升直升机、通用飞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发展行业级无人机,支持优势企业进入中国商飞供应链体系,强化新型火箭、海上发射支持系统研发,推进齐鲁卫星、东方慧眼等卫星星座组网。
实施东方航天港引领工程,塑强“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三大核心能力,完善园区、产业配套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实施园区载体集聚工程,打造中国商飞东营试飞基地、济宁航空航天产业城等一批专业化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全力引进一批体量大、示范性强的重大项目落地。
实施开放融合发展工程,深化与国家部委、央企、高校院所对接交流,加强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合作。
实施基础设施支撑工程,完善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航空航天创新创业、检验检测、试验测试等公共平台,优化全省民用机场布局。
实施应用场景拓展工程,在智慧物流、智慧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打造一批空天信息数据资源应用样板,构建覆盖全省、空地联动的航空应急救援网络。
山东航空航天产业已初具规模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山东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记者了解到,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加快融合,初步形成了涵盖火箭、卫星、无人机、电子元器件、零部件制造等领域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海上发射平台建设、空天数据应用、关键材料、检测维修等细分行业形成比较优势。
山东已经集聚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研机构,成功参与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工程保障任务。拥有山东航空学院等10余所涉航空航天高等院校,空天信息大学列入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
截至2023年底,烟台东方航天港协同保障完成8次海上发射任务,将45颗卫星送上太空。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成功发射,一系列卫星星座加快组网,构建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多手段、高分辨率综合服务能力。
山东的航空航天产业市场运营、综合保障、延伸服务等不断完善,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遥感测绘、城市治理、海洋牧场、智慧黄河、应急救援、通航旅游等场景。成立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服务作业量全国领先。成功举办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东方航天港产业发展大会、山东省低空旅游发展大会等会展活动,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