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实现重大历史突破的关口,临空经济区已逐渐成为枢纽经济、门户经济联动发展的主战场。近日,重庆市发改委官网公布的《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送审稿)》,擘画其临空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助力打造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在创新驱动型、贸易国际化、产业链条式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临空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更趋显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临空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元。到2035年,全面建成拥有世界级产业集群、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开放通道、独具巴渝特色的现代化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一、重庆临空经济强势起步
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中国民航局的表述,临空经济区是依托航空枢纽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集聚发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形成的特殊经济区域,具有物流便利、设施完善、功能丰富等突出优势,对区域经济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国际上比较成功的临空经济区包括美国孟菲斯、韩国仁川、荷兰阿姆斯特丹和阿联酋迪拜。
1992年,中国首个临空经济区在北京成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随后的十年,国内临空经济区都是以航空运输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产业和功能相对单一,经济区数量也有限。2013年3月7日,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标志,全国临空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临空经济区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21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依托机场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其中获批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数量为17个。
另一方面,各地临空经济区发展呈现由单一产业功能向多元化发展功能过渡的特征,大量的临空指向型产业向临空经济区聚集,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演进,逐渐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对外开放的新通道、机场群和城市群联动发展新平台、空中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等。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撰文指出,“十三五”以来,临空经济区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催化剂”的作用不断增强,正在成为国家和区域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
与此同时,重庆也开始发力临空经济,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2016年10月,重庆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成为西部地区首个获得批复的临空经济示范区。2017年5月,重庆市政府印发《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一核五区”功能分区,“一核”即临空经济示范核心区,主要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和中新合作航空产业项目;“五区”即临空制造区、临空商务区、临空物流区、临空会展区、临空保税区等5个功能片区,总面积147.48平方公里。
近年来,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围绕“内陆开放空中门户、低碳人文国际临空都市区、临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临空国际贸易中心、创新驱动引领区”的目标定位,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机遇,航空枢纽实力显著增强、临空产业加速集聚、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临空经济引领示范效应逐渐凸显。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六。
统计显示,2021年,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GDP实现814.6亿元,较2017年翻一番,临空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四成,机场航空物流园、木耳物流园、空港国际商贸物流园建成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和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进出口总额达1513.8亿元,占全市总额近五分之一,有力助推重庆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开放型经济体系培育、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当前经济示范区建设正在迎来新一轮大发展机遇。从国内来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抉择,这将极大地促进航空运输的发展。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循环本身表明着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都要保持畅通。而保持畅通的关键往往取决于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与水运、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相比,航空运输因其具有通达性广、时效性强、承运货物附加值高等特性,而被国家寄予厚望。加快补齐航空货运短板和弱项,促进我国航空货运设施发展,2020年8月,国家发改委、民航局联合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航空货运设施发展的意见》。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被赋予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重任。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建设,不仅将改变当前中国机场网络布局呈“东强西弱、东密西疏”的格局,还意味着随着国家资源的倾斜和政策的开放,将推动更多的国际航空公司、跨国供应链企业、航空制造维修企业、航空服务保障企业在重庆、成都等地布局,从而促进临空经济集聚和发展。
从国际来看,今年1月生效实施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于降低贸易成本,将显著增加成员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量和相互投资,由此会给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增量需求,航空货运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贸易和投资还将带动人员流动,开拓更广阔的航空运输市场。
有鉴于此,重庆提出利用第五航权等试点政策,以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和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加开通往RCEP成员国的客货运航线,打造与RCEP成员国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如此一来,这将有助于增强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临空经济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当前重庆临空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疫情发展存在严重不确定性,对全球航空运输业遭受严重影响,航空市场需求在低位徘徊,运力供给恢复缓慢,这些都将为其临空产业的集聚发展,增添不少的难度。
二是航空客货运发展面临制约。从国际成功经验来看,航空货运枢纽机场一般都有强大的基地公司,这些公司将其全球或者区域转运中心、机队布局在枢纽机场,并以枢纽机场为中心布设和运营中枢辐射式的航线网络,形成企业的全球运营中心。不过,江北机场现有主基地客货运航空公司规模偏小、竞争力不足,再加上空域资源紧张,稀缺航权资源使用效能不高等,这使得航空客货运发展受到明显的制约,还将一定程度上其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三是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从全球看,各大临空经济区都以机场为中心,形成航空、公路、铁路、轨道交通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联运格局。比如,孟菲斯临空经济区内有铁路、公路及水路交通系统连接,国内的上海虹桥、郑州航空港、北京大兴等临空经济区,也均实现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连接,广州提出建设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通过构建以空港为核心的立体交通网络,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和提高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影响范围;其二,便捷高效的空陆、空铁等多方式联程联运,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高效及时的物流服务,打造差异化的综合竞争优势。如航空都市理论之父约翰·卡萨达教授所言,临空经济发展成功核心在于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连接性。
然而,由于江北机场在前期并没有考虑到接入铁路发展“空铁”多式联运,致使目前货物落地后只能通过货车进行陆路转运(反之亦然),这不仅增加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制约腹地范围的拓展以及国际枢纽门户功能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航空运输大通道与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战略通道的高效联动,以及江北机场、两江新区果园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等枢纽港的互联互通,进而影响到江北机场在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枢纽地位。
四是临空产业发展不足。由于临空经济在国内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国外临空经济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相比,重庆临空经济区在航空物流成本、自主创新能力、商务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如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高科技产业对航空物流的需求日益提高,而当前江北机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影响了临空产业吸纳高端产业转移的能力等。《实施方案》也指出,示范区临空产业发展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核心产业尚未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产业附加值高、高新技术类的大型项目较为缺乏。
三、如何扬优势,补短板?
为将机遇转化成发展势能,围绕着2025年全面建成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宜居宜业的示范区这一目标,《实施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补齐短板:
一是强化机场集疏运功能,加快发展“航空+”多式联运。一方面,加快推进铁路枢纽东环线机场支线、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开展轨道交通26号线、沿江高铁、渝广(安)城际引入江北机场的前期研究,完善江北国际机场周边高(快)速路网,进一步提高机场南北向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航空+”多式联运,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四小时航空”物流通道建设,增加重庆卡车航班线路和班次,打造区域性卡车航班转运中心。
二是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临空经济区来说,航空物流产业是其资源集聚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河南省“十四五”航空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将郑州机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成为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核心平台,也蕴含此意。对此,《实施方案》依托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从拓展优化航线网络布局、发展供应链物流、发展高端商贸物流、发展国际中转物流、培育打造主基地航空公司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航空物流发展水平,推动江北机场到2025年实现货邮吞吐量60万吨,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占比达到40%的目标。
三是加快建成临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从国内外空港周边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来看,在制造业选择上,受制于空港对产业高附加值、高时效性等特殊要求,一般来说只有智能终端、芯片、元器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合成为临空产业。比如,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控机床、印刷机械、电子专用设备、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等产业。
重庆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提出,重点发展航空器电子设备制造、航空电子系统集成等航空航天产业,同时依托手机、笔电、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积极引进数字音视频、通讯显示等产业项目,带动上下游芯片、元器件、核心软件、零部件等配套企业高效集聚。此外,借助创新经济走廊、空港工业园、两路果园港综保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等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推动临空经济规模化发展。
四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我们知道,提升示范区创新能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的关键举措,更是增强其吸纳高端产业落地的能力。《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协同联动体系,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引领区。这里的协同联动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加强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高新区、川渝高竹新区的协同创新;其二,推动与示范区龙头企业合作,构建政产学研金用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