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航空业来说,2020年无疑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蛰伏大半年之后,由于全球范围内仍未实现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导致各国重新完全开放边界在短期内仍是一种奢望,全球航空旅行复苏的周期也不如预期中乐观。不过好消息是,局部地区的航空运输业恢复速度已经显著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以我国国内航空市场为例,截至7月23日,民航航班量创疫情以来新高,实际飞行13059班,恢复至疫情前约八成;旅客运输量达127.28万人次,同比恢复近七成,客座率为73.57%。
谁将引领未来行业复苏的脚步?疫情又将如何影响航空市场和旅客出行体验?近日,不少媒体总结上半年民航发展,展望下半年的航空市场和未来趋势,引起热议。
1
看市场
短途旅行或将最先复苏
受疫情影响,全球所有航企均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相比之下,中国航企复苏更快,韧性更强,灵活性也更好。《人民日报》题为《中国民航业加快复苏脚步》的文章,将国内航空市场回暖分为3个时间段。首先,“大三角”率先起飞。西部、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区域构成了我国民航最先流动顺畅起来的“大三角”。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3月2日~8日,国内航班量环比上升16%,恢复到正常水平的40%左右,是首个客流回暖小高峰。涉及的客运航班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等劳务输出地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其中,深圳、成都、重庆等机场的航班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60%以上。其次,湖北航线全面恢复。4月8日,停摆了76天的武汉天河机场解封。至此,湖北所有机场均恢复客运航班,国内航线网络全面联通。接着,民航运力稳步回升。今年首个客流高峰出现在“五一”前后,民航承运的旅客量,从节前一周的日均57万人次,上升到节后日均70万人次,市场恢复到去年四成水平。6月旅客运输量的同比增速较2月提升42.1个百分点。
民航局7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民航航班量在7月23日达到疫情以来的新高,实际飞行13059班,已经恢复至疫情前的八成;旅客运输量达127.28万人次,同比恢复近七成。民航方面表示,自2月以来,民航全行业旅客运输同比增速逐月回升。6月,旅客出行需求较前期明显提升,航班恢复形势持续向好,全行业共保障各类飞行32.5万班,日均10820班,日均环比上升14.1%;共完成旅客运输量3073.9万人次,增速较上月回升10.2个百分点,同比增速较2月提高42.1个百分点。此外,7月1日-7月23日共保障各类飞行26.74万班,日均11628班,日均环比上升6.77%;旅客运输量共2642.70万人次,同比恢复超过60%。
针对未来航空市场发展趋势,7月28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最新预测报告,进一步调低了对行业恢复的预期。IATA首席经济学家布莱恩·皮尔斯表示,全球航空客运需求要到2024年才能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而此前IATA认为2023年就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华夏时报》认为,我国国内航空市场恢复数据比较符合IATA的判断,由于国内市场先于国际市场开放,在目前的环境下,短途旅行的复苏速度预计比长途旅行更快。
2
看机场
无感服务推动智慧机场到来
虽然航空业在疫情期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不同地区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恢复的速度也略有不同,进而引起全球机场格局的变化。据中国民航网报道:“年旅客吞吐量连续22年蝉联世界第一的美国亚特兰大机场,今年5月的航班起降架次只排在全球第11位。根据ACI(国际机场协会)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国际机场曾在4月25日夺得最忙碌机场头筹。安克雷奇城市人口只有30万,此前曾是全球排名第五的货运机场。”与此同时,成都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全球起降航班数量的冠军城市,重庆和昆明也进入了前5名。“四川在线”认为,我国机场多项数据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得益于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位。
在努力恢复市场的同时,各机场也开始重新评估当前设定的机场旅客流程和体验,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满足旅客新的需求。“机场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调整运行模式,分析疫情对旅行和旅客流程的影响,并联合跨领域的利益相关方制订运营恢复计划。这些工作可以分阶段进行,并与机场和旅客的即时需求保持一致,改变旅客流程技术,推进无摩擦的自助服务个多模式的生物识别技术等”。有专家认为,“为了减少旅客流程中的身体接触,机场的自助服务将向无接触式的自助服务方向发展。在短期内,机场可以加大清洁力度,例如在有触摸屏的地点放置免洗洗手液等。从中长期来看,机场可以考虑选择改善或替换触摸屏服务,例如引入自清洁屏幕等新技术,或者为当前的触摸屏设备增加语音激活功能,或让旅客通过近距离红外传感器进行操作,方便旅客无须触摸屏幕即可操控设备。换言之,机场须迅速调整技术策略以适应无触摸式的未来”。
《国际航空》文章认为,“无感服务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这意味着机场数字化并非只是停留在运行层面,而是涵盖运行、服务与管理等全方面,也就是智慧机场的到来。届时,机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高效率的运行、数字孪生实现场景模拟及预测,提高服务体验与机场的应急管理能力等”。
3
看航企
未来的一切都存在变数
随着各家航空公司半年报的陆续披露,航企“成绩单”受到较大关注。《新京报》在总结航企上半年运营数据中指出,“目前各航企国内航线已明显回暖,尤其是跨省游恢复等旅游市场的利好消息,也促进了国内航空业的进一步复苏。受疫情影响,三大航今年上半年的运力为去年同期的五成左右,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超过50%。从具体数据来看,国航、南航、东航的运力(按照可用座公里计算)分别同比下降53.7%、48.35%、53.09%,载运旅客人次分别同比下降55.9%、53.66%、59.83%”。整体来看,民航第二季度行业亏损342.5亿元,较第一季度减亏38.5亿元。以此测算,上半年行业亏损超7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华夏航空,文章指出,作为以国内航线为主的航企,其运营情况随国内疫情形势向好而好转的迹象更加明显,甚至股价在疫情期间呈现出逆势上涨的趋势。今年上半年,华夏航空股价从2019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8.07元/股,涨至6月30日的收盘价10.12元/股,涨幅为25.4%。
展望未来航空公司发展,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认为,受疫情影响,未来民航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化趋势将更加凸显,是航企品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此次疫情中,有的航空公司在自有渠道上线试运营个性化选餐,旅客可根据喜好自主选择机上餐食,不仅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飞行体验,也消除了长期以来航空固定餐食不能为旅客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痛点,可视作业内在疫情中挖掘新增长点的积极尝试和创新缩影。未来,航企在餐饮、值机、选座、包机等各服务领域的创新尝试将推动民航服务模式的不断升级和完善”。
此外,目前全球23家航空公司倒闭的新闻也引起了较多媒体关注,有关新一轮的行业洗牌重整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断。历史性的疫情是否会永久改变国际航空运输格局?未来三大航空联盟模式是否还能维系?航空公司之间的后疫情时代合作会是怎样?未来的一切都存在着变数。有专家认为,作为目前生存压力较大的地方中小航企,或许也将是面临挑战最大的群体。如何从危机中突围并提升竞争力的启示,这也是下半年值得各家航企除了“开源节流”外可以思考的方向。“在国际航空市场基本已经‘熄火’的情况下,中国航空运输业如何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变化下应对和调整,为将来全球市场恢复之后更好参与到全球航空市场竞争做准备,实际上已经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空档期’”。或许正如不少业内人士所说,这次疫情的影响就像是远古时候的冰河期,环境剧烈变化,能够活下去的,未来都是能够适应环境、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物种。(《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丰蘩)
来源:《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