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白云机场地勤公司运行控制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试水大数据服务模式,应用于机坪旅客流、飞机流、行李流的大调度,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可为每天成上千个航班提供更加精准的地面服务保障。看看哪些新技术与您的出行息息相关? 飞机推车到位、客舱清洁完毕、客梯车到位、旅客即将登机8月1日,白云机场地勤公司运行控制中心内,各种信息在全新的电脑屏幕、挂壁大屏上闪烁汇集,并将指令一条条输送出去。这,是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规划筹备、六个多月建设安装调试的全新机场机坪地面综合调度平台。 作为一个日起降航班超过1100架次、客流量超过15万人次的大型枢纽机场,庞大的旅客流、飞机流、行李流复杂交汇,如何确保每个航班各个保障环节衔接得更加畅顺,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航班和旅客提供服务? 白云机场地勤公司早在一年多前,就结合调度室搬迁工作开始考虑引入大数据模式来建立智能调度平台。一方面从旅客和客户的感知出发,通过数据、技术和智能化的手段,压缩信息传递时间,优化地面服务保障体验;另一方面从员工操作简便性、精准性出发,引入PDA终端等,保证最一线的工作人员能够随时掌握运控中心发布的航班信息和保障指令动态。 昨日正式亮相的白云地勤运行控制中心,着力于生产计划、信息保障、资源调度、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应急等六大职能,下设信息总控、信息发布、综合协调、摆渡调度等席位,通过收集白云机场地面保障的各种零散信息并加以综合分析和判断,以大数据模式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调度。 从专业上讲,该平台收集了机坪一线实时生产信息后,通过数据集成、编码、解码、切割、录制等程序,送到中心大屏幕高清呈现。再由调度人员监控、记录、协调、发布指令等,督促各个保障节点准时完成,如有特殊情况系统更会第一时间反馈。 运控中心刘军经理介绍说,在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将逐步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调度人员集中在一起联席办公,通过统一的大数据平台,让各类保障信息快速地交换与共享,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航班正点率保障也会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控制。 新的运行控制中心在原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增加了机场信息系统OMMS、旅客信息服务应用平台PSP、飞机引导调度系统、摆渡车调度系统等多项智能系统,基本实现了地面保障各个流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覆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期已投入测试的飞机引导调度系统。通过与场监雷达系统相互交联,实现航班信息自动发布、生产任务直接送达操作员工、自动生成航班引导导航路线等三大优势功能。对于外场操作人员来说,只要一机在手,保障航班工作流程我有!,比过去单单靠人工信息调度,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此外,正在开发的摆渡车调度系统在每台摆渡车上安装车载PDA,利用北斗卫星系统进行车辆定位,载客信息由系统统一发布。届时,司机根据PDA终端机上的显示,就可更加自主、快捷地摆渡接送航班旅客啦! 据了解,白云地勤运行控制中心将24小时运作,预计年调度飞机量将超过40万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