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日本学生在清迈机场候机厅集体看书的照片被上传到网上。照片中,没有一个学生玩手机、没有打闹,而是人手一本书在静静地阅读。这则消息一时成为国内网民关注的焦点,大多认为这是值得中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日本少年爱学习、喜阅读、守规矩、有教养,甚至有强烈的求知欲等,国人似乎找到日本民富国强的部分答案及少年强则国强的逻辑关系。果然没过几天,有个中国学生团队前往日本,在日本机场也出现了 中国学生在日本机场候机室也安安静静地看书的场面。 日本学生在机场阅读 到底是偶然巧合还是模仿?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是否值得学习和提倡? 让我们来听听来自阅读大国德国人的看法。 当时正巧在一个德国家庭做客。男主人是我的一位朋友,在科堡市政府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朋友的太太在班贝格市一家小学的毕业班任教。他们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已经大学毕业并开始工作,老二在慕尼黑大学法学系上学,老三、老四在念全科中学,毕业后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四个孩子如此有出息,父母一定对学习、阅读有独到的看法。 我简单给他们描述了网上的这则消息,朋友的妻子对此很感兴趣。不过,她的反应却让我大吃一惊。她说:这样的事情,我们德国孩子学不来。 她认为,像学生机场阅读之事,在德国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学生即将登机回国,马上就要见到父母,心情肯定会相当激动,而且他们都是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集体安静阅读的,从天性上分析,他们更愿意和同学们一起说笑、玩耍。人手一本书认真地阅读,对德国小孩几乎不可能。 朋友的太太介绍,她的学校每个学期至少组织学生一次去参加户外活动,有去农场的、去湖边的、去田园的。学校在一个月前后会给家长通知信,要求给学生所带的物品有:雨衣、登山鞋、玩具、帽子等,却不要求带书及学习用品。由于没有人带书,所以整个活动没有出现学生看书的现象。在此期间,学生上午7:30起床,每个人必须把床位和桌子整理干净,每天的安排都是外出集体活动,如登山、参观农场、散步、室外游戏。因为每个学生都带了玩具,回到住处就开始疯玩、也有学生在相互聊天,晚上九点准时睡觉,而星期四晚上是个例外,学生可以开展舞会并允许到23点结束。星期五可以晚起,因为当天返程回家,没有安排任何活动。 外出期间,学校并不禁止学生带手机,但是规定每天晚上六点到七点之间的一小时,学生可以自由利用手机,也可以和家长进行联系。一般他们边看手机边充电。一个小时后,学生主动把手机重新交给老师统一保管,白天如有特殊情况由老师直接和家长联系。 朋友的太太分析,如果在德国出现集体阅读的现象,那多半是人为安排,可能是老师自己想安静、省事而指示学生们读书。这样的老师在德国不仅得不到夸奖,而会被指责为自私和失职。因此,那种由他人指示下的被动式阅读,是不可取的。 慕尼黑一位德国朋友听了我的介绍,他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这真是一件怪事!他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不符合孩子的天性,而且全体一致读书,令人不可思议。他说:部分学生看书很正常,多数学生读书也能理解,但所有的人都在看书,那就不太正常了。但他也承认,孩子这种做法也许反应了东亚的价值观,那就是集体主义精神。部分孩子拿起书来阅读,其他孩子会感受到压力:我不跟着学习,会不会被人笑话?会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管怎样,把书拿出来总不会错。 在德国朋友看来,不管是老师的安排还是孩子自愿,全体阅读首先不符合孩子的天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全体一致的行为会强化集体意识,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说:中国人对德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误解,以为德国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强,其实不然。德国的教育更重视个体精神,只有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会取得进步。集体主义对社会的推动其实并没有中国人想象的那样强大。相反,集体主义可能是社会进步的阻碍。 那么,德国这个阅读大国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为了让学生爱好阅读,就会人性化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并学会和培养发自内心进行阅读的习惯,即所谓主动性阅读,比如,给孩子一个课题,他们可以阅读相关书籍或通过校外活动获取课题资料。这种课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孩子能自圆其说,具有一定的逻辑即可。因此,这种对阅读的爱好和兴趣是通过个人体验和多方引导逐步形成的。其次,在课堂和家庭自习时间,必须让孩子集中精力听讲或看书,而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则让孩子充分释放个性,让心灵得到放飞。一句话:学就是学,玩就是玩。学习要专心,玩就要玩得happy!第三,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孩子不仅可以到校图书馆借书,而且还可以到各种公立图书馆去阅读。 讲真心话,我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热爱阅读。在幼儿园阶段,他们的任务就是玩得开心,在小学阶段跟上课堂即可。而只有到了中学阶段才真正努力学习,特别是在大学期间,学习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甚至到了激烈竞争的程度。一位在德国生活了20多年的德籍华人、著名的华人风水师钱杰先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