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部发布《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就航班延误时的主体责任和权益保障做出规范,并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许多媒体解读,都将焦点聚集在由于天气等原因造成的延误,旅客食宿自理这条上。其实,不仅仅如此,《规定》对机场、航司来说都意味着更高的要求。   轮挡衡量航班延误,靠谱吗?   《规定》对航班延误的解释是,实际到港挡轮挡时间晚于计划到港时间超过15分钟。航班出港延误是指航班实际出港撤轮挡时间晚于计划出港时间超过15分钟。   轮挡对旅客来说有些陌生。其实,轮挡是挡在飞机轮子前,用来避免飞机移动位置的挡板。撤掉轮挡后,飞机才可以推出滑行。很多媒体觉得这是一大进步,改变了以前用关舱门衡量是否晚点的标准。其实早在2013年民航局《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中,已经对此有了明确的规定。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机场航司执行起来却相当困难。原因其实很简单:轮挡数据从哪儿来?有人就说了,这很容易啊,机场找个人记下来不就行了我们姑且不论公正性如何,然而对于一个大型机场来说,进出港航班超过800个,光靠人工记,您觉得靠谱吗?   其实记录轮挡数据,还真有一些好办法。   ACARS,也就是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这可是高科技的玩意。飞机在起飞落地,上下轮挡时ACARS都会拍发电报。对航司来说,ACARS数据即准确又方便,不过并非所有飞机都安装有ACARS,这个   自动泊位系统,不仅能辅助航班进入机位,还能判定飞机挡轮挡,撤轮挡。恩,的确是个好东西。不过价格吗,呵呵。   实际上,现在不少机场还可以通过全景视频智能识别系统,自动分析出轮挡,廊桥状态等数据。与人工相比,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想作弊,没门。大大减轻了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价格也不高。目前,上海、北京等大型机场都安装了此类设备。看来,要解决轮挡数据问题,花点小钱还是完全值得的。   定时通报延误原因,能行吗?   航司每30分钟通报延误原因,合情合理合法,有啥行不行的?必需的啊?还想骗旅客不成?   别急,这事儿还真不像诸位想的那么简单。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航班延误后,问机场、航司工作人员,要么告诉你等通知,要么一问三不知,给你个时间,还改来改去   经常坐飞机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叫做机场航司不如旅客知道的多。旅客利用飞常准、航旅纵横等第三方APP航班查询航班信息,更轻松便捷。飞常准通过与空管合作、安装设备等方式,通过航班动态大数据,预计的起飞时间,到达时间较为准确。   许多航司、机场也想随时向旅客通报延误原因,何时到达起飞。然而由于信息的不通畅,自己都不知道,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机场也意识到信息通畅的重要性,如云南昆明长水机场,为了能够向旅客传达准确的航班延误信息,实现与航司、空管的信息数据交换,还专门开发了长水常准A-CDM机场协同决策系统,利用大数据精细管控,提高地面运行效率,增强协同运行的能力。要问效果怎样?人家可是去年准点率第一,你说效果如何?   其实说白了,对机场、航司来说,都要尽快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与空管之间的数据交换能力,要做到对自己的航班了如指掌,才能及时将信息传达出去。否则,您别说,每30分钟向旅客通报延误原因和动态信息,还真的很不可行。不是不想做,妾身实在是没能力啊。   天气原因航司免责,公平吗?   扯了半天,终于说到重点了。首先咱先说说,这天气原因到底谁说了算。你这还用说吗,我在机场看看天,这大太阳的,肯定是晴好天气啊。你跟我说是天气原因延误,不是欺骗我吗?不行,维权   还真不是这么回事。你说咱机场天气好好的,如果目的地机场雷雨交加,这事怎么算?所以天气等原因造成延误,这事,机场航司还真的想点办法给旅客摆事实,讲道理。您说,如果要是有个全国航班动态可视化查询系统,这事是不是来得更惬意些?   此外,新规虽明文指出,天气等非航空公司因素造成的延误不进行补偿,其实这早在十几年前就规定过,各航空公司有关航班延误补偿标准中也会申明这一点。国际上的航空公司一般也都是这么个规则。然而,在国内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容易引发或加剧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矛盾,往往很难执行。航空公司出于息事宁人的目的,大多会提供免费食宿,或一定的补偿。   所以到最后,是否安排食宿,赔还是不赔,赔多还是赔少,还真是个问题。离2017年1月1日正式执行的日子只有四个多月了,留给机场、航空公司解读新规,制定应对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