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再落关键一子。   近日,一架东方航空公司A321客机由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平稳降落在嘉兴南湖机场的跑道上。   这是嘉兴南湖机场迎来的首架民航客机,标志着嘉兴南湖机场顺利完成验证试飞。而验证试飞是机场从建设阶段转入运营阶段的重要环节,这也意味着,嘉兴南湖机场离锚定2025年年底前正式通航的目标不远了。   近年来,长三角机场频频上新,以每年新增数座机场的速度重构航空版图。比如,嘉兴南湖机场冲刺全球航空物流枢纽、丽水机场为浙西南航空网络提质升级、亳州机场填补皖北民航空白。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统计,2024年长三角机场群旅客吞吐量达2.88亿人次,同比增长19.5%,远超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   以嘉兴南湖机场为例,嘉兴这座距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均不足百公里的城市,在周边已聚集上海、杭州、无锡等大型枢纽的情况下,通过客货并举、以货为主的差异化定位,成为长三角唯一专业航空货运机场。   我们直接将分拣线引入停机坪,货机舱门一开即可装载,压缩了30%以上的中转时间。嘉兴南湖机场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该机场56个机位中33个为专用货机位,占比近60%,配套的2.59万平方米航站楼虽小于客运机场,却通过前店后仓模式实现货物快速集散。这种设计使其投运后即成为全国第二个专业货运枢纽,填补了长三角航空物流的短板。   类似的精准定位贯穿于长三角新机场建设中。丽水机场作为旅游支线机场,通航后即开通至北京、广州等10条航线,将缙云仙都、云和梯田等景区与全国客源市场直连,同时让丽水山耕农产品24小时内抵达长三角主要城市。   除了嘉兴和丽水,亳州机场、蚌埠滕湖机场也将在年内通航。同时,还有一批规划中的机场正在逐步实现。   据了解,亳州机场紧扣世界中医药之都定位,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的冷链仓储区,解决中药材运输的时效难题。蚌埠滕湖机场与合肥新桥机场形成主次枢纽联动,使皖北地区至上海的时空距离缩短至1.5小时。   今年2月,南京宣布新的南京马鞍机场落址于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建成后南京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二个双机场城市。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第三机场也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沪苏南通新机场公司已经成立,一旦建成,上海有望成为全球民航第一城。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通车,使南通至上海的铁路通勤时间缩短至1小时,而新机场与北沿江高铁的同步规划,将构建起空铁联运的超级枢纽。未来从南通机场出发,1小时可达南京、杭州,2小时覆盖长三角主要城市。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周建飞表示,这种布局将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形成临空经济+总部经济的双轮驱动。   错位发展不是简单的功能划分,而是基于产业链需求的深度整合。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晓津指出。以南京为例,新落址的马鞍机场将与禄口机场形成国际枢纽+区域门户的组合,前者侧重洲际航线,后者深耕国内市场,避免同质化竞争。这种布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中得到明确:到2025年,长三角将形成1个国际枢纽(上海)、3个区域枢纽(南京、杭州、合肥)、若干支线机场的多层次体系。   另外,临空经济的溢出效应已在嘉兴显现。以南湖机场为核心,秀洲区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聚焦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京东航空已签约建设华东分拨中心,预计年处理货量达50万吨;华大基因则计划在此布局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全球分拨基地。   机场不是简单的起降场所,而是产业链的组织中心。嘉兴市发改委主任张永红强调,到2035年,临空经济区有望贡献全市15%的GDP。   如今,在江苏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9座民用机场,可以说密度极高。江苏的十三太保中,也仅剩宿迁、镇江、苏州至今没自己的机场,尤其是苏州,频频因为和机场相关的热梗冲上热搜,被各方调侃。随着丽水机场的通航,浙江省已经拥有了8座民用机场,安徽省则拥有6座民用机场。   目前,长三角各地机场的扩建和新建已提上日程。根据浙江《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行动方案(20242027年)》,杭州、宁波机场将实施四期扩建工程,温州机场实施三期扩建工程,义乌机场等中小机场改扩建工程也在同步推进。   相关航空业人士直言,以往城市间习惯单打独斗,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各大都市圈联系愈发紧密,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也趋于协同。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长三角内部两城市共同建设机场的例子已不鲜见,如芜湖宣城、扬州泰州都共用一个机场。上海与南通共建的南通新机场,也是要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发展共同体。苏州虽然没有机场,但是有上海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的城市航站楼,长三角的异地候机楼不少,将机场的航空服务直接前置送到周边城市的家门口,扩大了机场的有效辐射面。上海机场集团也已与苏州、嘉兴、合肥等城市签订航空服务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推进虚拟航站楼、数字货站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