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载货飞行器自主飞行,穿梭自如的空中高速让城市发展空间开始向天空拓展。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预计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伴随低空经济正式迎来产业端、政策端同频共振,全国多地积极行动,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从中长期来看,受益于低空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将迎来升级窗口,从传统的平面模式向立体模式转变,助力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各地争做天空之城 自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并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以来,低空经济火爆出圈。此间,国内多地积极抢抓低空经济产业机遇,且已经形成区域集聚效应。 有统计显示,仅2023年就有超过1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陆续出台支持政策。2024年,低空经济更是在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关注,尤其是正式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赋能各地发力低空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低空经济相关领域企业规模增长,是反映区域低空经济布局的最直观体现。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中国低空经济领域共有企业超5.7万家,其中,近五年新成立的企业数达到近2.1万家;从区域分布看,超六成企业分布在中南和华东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湖南、浙江、山东等地区,华北地区占比约12.6%,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天津三地。 低空经济有着较高的门槛,既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创新能力加以支撑,也是数字经济、新型消费等新业态进化的结果。广东白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表示,如果没有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一流的创新动能支撑,发展低空经济就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以广东为例,作为全球低空经济起步最早、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坐拥一众无人机知名企业和巨大市场。据统计,目前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消费级无人机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工业无人机占据国内60%左右的市场份额。 这为各地瞄准低空经济产业布局提供了绝佳样板。王先庆认为,低空经济背后是巨大的万亿级全新市场规模。各地布局发展须未雨绸缪,寻求高效合作、错位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达到3.5万亿元。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的低空经济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3万亿元至5万亿元。 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全新领域 低空经济产业链较长,主要由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构成。随着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这条新赛道日渐开阔,也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正成为全国各地争先追逐的产业高地。 这意味着,乘着低空经济的东风,通用航空、运行保障、低空运营等相关产业链都将迎来发展机遇。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将为产业变革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物流学院原院长敖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低空经济产业链覆盖从高端制造到物流、交通乃至消费新业态,应用场景丰富,对区域发展将带来新发展引擎效应。 多家机构也预测,2024年,大力度拓展低空产品和服务应用场景将成为各地有效布局低空经济、拓展低空经济市场潜力的重要竞逐点。预测指出,从农业植保到电力巡检,从物流配送到旅游观光,从环境监测到应急救援,低空经济今后将更多赋能千行百业,不断催生新业态。 敖文认为,通过发展航空物流、公务航空、航空水域监测等产业,可以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转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低空经济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由平面向立体模式转变。传统的区域经济主要依赖于地面交通和物流体系,而低空经济则通过飞行器的飞行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发展低空经济,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新资源,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此外,避免同质化,寻求跨区域合作交流至关重要。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敖文说,低空经济涉及飞行器制造、航空物流、空中交通管理等多个产业链环节。政府应推动这些产业链环节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如此才能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