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下属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了惊人的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均积极推出相关规划,以抢占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先机。根据2024年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有超过2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重点,全面布局通航机场建设、通航机队组建与发展,以及低空飞行器制造产业链等多个方面。同时,这些省份还致力于全方位支持与人机、无人机、军用民用、国企民企等低空经济紧密相关的产业和企业,以推动该领域的全面发展。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对于低空经济发展态势如何、市场规模将有多大、是否能够代替地面交通等问题,采访了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秘书长成涛。 《中国经营报》:从全国情况来看,你认为低空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成涛:从发展态势来看,2024年有望成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元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成为热议的关键词,并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地方层面,有超20个省市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通航企业达689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173架,通用机场451个,全年作业飞行135.7万小时,近三年年均增速超12%;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约2000家,运营企业近2万家,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飞行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 《中国经营报》:低空经济未来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是否能够替代地面交通产业? 成涛:据中国民航局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地面交通有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空中交通(低空交通)并不能够替代地面交通,更多的是对地面交通的补充,通过空中交通去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同时赋能和改变公路、铁路、传统航空和水路等行业现状。空中交通作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新手段,尤其是在航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警务安防、政务执法等领域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经营报》:能否将低空经济理解为无人机经济? 成涛:无人机经济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相比于无人机经济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根据国务院最新的解释,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科研教育等众多行业的经济概念,是辐射带动效应强、产业链较长的综合经济形态。 无人机经济则是指以无人机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体系,主要涉及无人机的研发、制造、销售、运营等方面。虽然无人机在低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低空经济并不仅限于无人机经济,还包括有人机等其他低空经济活动。 《中国经营报》:消费级无人机与商用无人机哪一个将会成为低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成涛:消费级无人机和商用无人机在低空经济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从长远来看,商用无人机可能会成为低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商用无人机通常具有更高的飞行性能、更复杂的功能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用于各种专业领域如农业、建筑、物流等。商用无人机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因此,虽然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但商用无人机可能会在低空经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经营报》:发展低空经济目前最迫切需要破解哪些瓶颈? 成涛:发展低空经济目前还存在着空域、安全、管理、效益等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 第一是加快低空空域的改革。建立军民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组成的协调机制,进一步盘活低空空域资源;注重低空空域改革与其他地面交通、航天等领域的协同发展。 第二是监管服体系的完善。搭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四张网(即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建立数字化的低空运行环境,实现空域设计和航路规划,提升低空运行的数字化水平,推动管理与服务的端到端数字化建设。 第三是低空经济市场的培育。低空经济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等众多行业,通过市场培育推动低空经济+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最终实现低空产品和服务向大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