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航局正式发布《民用机场母婴室规划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如何推进机场母婴室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结合不同阶段分别提供了哪些实用方法?如何确保指南能够真正指导实践?民航局机场司相关负责人对此作出解读。   该负责人指出,我国大多数民用机场,尤其是运输机场,普遍设有母婴室,但有配置不等于体验好。《指南》基于上述问题,将用户为先的理念融入机场母婴室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形成了具有实操性的全生命周期指导意见。《指南》坚持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自机场母婴室规划之初,即要求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人员共同参与。   在配置规划阶段,《指南》重点对母婴旅客出行特征、服务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的人流量测算方法,结合高峰小时旅客量、母婴旅客比例、基础服务设施使用比例和平均使用时间等指标,对使用率较高的区域给出了母婴室数量配置计算公式与示例。   在设计建设阶段,《指南》提供了用户行为分析、环境感官设计等方法。例如,母婴旅客在机场出行时携带随身物品较多,在哺乳时可能需要为手机充电,因此建议在哺乳间设置放置物品的台面以及USB安全电源插座。   在运营管理阶段,《指南》建议通过问卷访谈、意见收集、量化分析等基于用户视角的多种调研方法,推进质量评估改进,实现服务质量闭环管理与持续提升。   对于各地机场实际情况不同,《指南》如何兼顾他们的需求和现状,如何确保指南能够真正指导实践方面,该负责人表示,国内大中小型机场建设条件差异较大,机场母婴室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为进一步提升普适性,《指南》在母婴室分类、规划布局、设施配置等方面,为不同量级的机场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首先,根据母婴旅客服务需求,将机场母婴室分为满足哺乳、集乳、婴幼儿护理等基本功能的基础型母婴室,以及扩展备餐、游乐互动等项目的多功能母婴室。机场母婴室首先应聚焦和保障基础服务功能。   再者,将旅客流程区域划分为值机、安检、候机、到达、行李提取、迎客、中转等10个分区,逐一分析母婴旅客的行为模式和母婴室使用需求,提出不同量级机场的母婴室点位规划总体要求。同时,针对大中小机场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提供服务半径配置和人流量测算两种方法,供不同量级的机场选择,努力强化机场空间和服务资源的集约利用。   最后,《指南》从投入成本和服务体验两个维度六项指标对母婴室设施设备进行评估,从必要设施和具体选型两方面梳理配置建议清单,方便机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