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首都国际机场运管委的成员单位汇聚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开展交流活动,拉开了2023年国门漫游活动的序幕。 漫游活动由首都机场运管委秘书处牵头,通过组织成员单位走出本单位、本岗位,前往行业相关单位实地学习交流,拓宽人员的业务知识范围,深化首都机场运管委平台建设,强化协同运行理念,提升团队协作水平,在航班量逐步恢复形势下握指成拳,合力攻坚,共同守护国门运行的安全顺畅。 一、第一站:气象 从冬季冰雪到即将开始的盛夏雷雨,疫情的优化调整使沉寂近三年的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复苏,首都机场和与他息息相关的各个单位正在经历航班和旅客量迅速攀升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影响因素,恶劣的天气条件是制约空域流量、减低安全运行系数的直接原因。在复杂天气发生时,多部门协调联动,通过优质的气象服务和基于气象服务的正确决策降低和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是保证安全和效率的根本途径。 所以当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在得知首都机场运管委要启动国门漫游计划时,中心党委便要求预报室支部要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要通过漫游计划对用户进行了解;另一方面,要主动展示自己,通过让用户认识天气、了解气象,进而在最大的程度上取得用户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预报室党支部和运管委秘书处的多次沟通,终于将国门漫游活动的第一站选在了气象中心,中心主任陈露、党委书记包彤参与活动。 二、了解,从问题出发 活动筹备阶段,预报室就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运管委秘书处可以收集成员单位想要了解的关于气象的相关问题,最终募集了9个问题,经过梳理,预报室把9个问题分为3个种类,分别是基础预报类、产品服务类和天气影响类。俗话说闻弦音而知雅意,通过这种对问题的分析梳理可以知道用户关注的重点和他们在气象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从而帮助气象人员了解用户环境,找到提升服务的突破口。 三、既大又小的预报室 预报室党支部为活动专门设计印发了活动小册子,虽然不精美,但是精选的内容为参加活动的人提供了一份可供阅读气象知识宣传材料。 在小册子中讲到的预报室是这样的:预报室人不多,比你想象得更小,也比你们想象得更大,航空气象发展到今天,航空气象业务也经历重重风雨,它随着全世界气象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智慧,也随着用户需求的提高变得越来越复杂。航空气象在走近用户的过程中,一边在科技本身的边缘孑立独行,一边将触角探向用户需求的内核。 活动中,气象中心党委书记包彤首先致欢迎词,他特别感谢了运管委将活动的第一站选在了气象中心,也对参加活动的成员单位和个人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作为一名老管制员,他讲述了对气象的认识变化,他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更多的窗口认识气象、了解气象,也鼓励预报员开阔视野,积极走到用户身边,珍惜每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能力,创造价值。 预报室的骨干刘慧斌以雷雨季节的气象服务为切入点,将9个问题融入到增进工作了解、建立工作、交流机制和制定工作方案环节中,一边带大家漫游在航空气象的工作和服务过程中,一边回答大家的问题,让大家关心的事一件件落在预报员的日常中,徐徐展开了航空气象看似神秘的工作画卷。 为什么预报提前量越大越不准?雷电的预报是否也可以定时定点?预报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准确?预报结论更新频次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穿成珠子,被打磨,被认真对待,那些磨不圆、有裂纹的珠子可以通过服务、通过气象和用户之间共同的努力,在正视瑕疵的基础上,被包容和谅解,预报员不摆烂,用户科学认知,最终达成共识,让不完美的气象发挥应该有的价值。 热烈的讨论后,首都机场运控中心副总经理李洋代表运管委秘书处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他首先感谢了气象中心党委对此次活动的精心准备和成员单位的积极参与,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他感受到了气象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专业特点,也阐述了希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偏面的深刻的理念,推动民航运输业健康平稳发展。 会后,大家来到预报会商室,直观了解了预报室的岗位设置,工作流程,业务系统等,还针对大家感兴趣的雷达、卫星和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现场的操作演示,边听边看:原来预报员都是这么工作的,原来电话的那一头是这样的场景,原来一条简单的消息都是集体会商的结果。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本次漫游活动进入尾声。 四、风吹四季,与你有约 活动的最后,一张合影定格了2023年春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分别时,大家在寒暄中都表达了感谢,感谢国门漫游给与的这次机会,让气象真诚地发声,让用户充分的理解。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了解彼此的方式不是一张张结论单,就是一次次会议中简单明了的讯息发布和询问,距离感在一次次拉扯中产生,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运行仍在受阻,我们需要的是彼此靠近,捅破薄薄的隔膜,建立有效链接,松绑受阻的运行效率,这也许就是漫游的真正意义,也是党建引领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国门之前,有风自远方吹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让天空变得更美!国门漫游仍将继续,风吹四季,下一站我们继续有约。(霍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