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2年的中国人想乘坐飞机时,他们大概率会下载一个航旅纵横 app:查看航班起落时间、登机信息、机场天气等,随时接受通知,而不是自己费力搜寻信息;然后在线选座、值机,而不是在线下柜台排队;到了机场后,直奔安检,出示手机里的电子登机牌就通关,而不用紧紧攥住实体票据。 通过航旅纵横,民航业C端用户享受到了互联网的高效、便捷、愉悦。 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能把消费互联网(To C)做好,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对于航旅纵横背后的国有企业中航信移动科技来说,它不愿停在这里。 2014 年成立之时,中航信移动科技就定下了一个长远的、艰巨的目标:要从航旅纵横这个线上 app 出发,提炼出数字化实践的经验后,用来改造复杂、厚重的民航实体行业。这意味着要从消费互联网(To C)切入产业互联网(To B)。中航信移动科技还意识到,产业互联网必须依托新技术。因此,自 2015 年起,它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语义识别等前沿技术。 熟悉互联网历史的人知道,这件事多么难。极少有公司能成功从「To C 切入 To B」、从「线上切入线下」,后者的复杂程度、难度不在一个量级。更别谈还要布局硬科技。 但这却是一个相当正确且领先的决定直至 2018 年底,20 岁的腾讯宣布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并喊出互联网的下半场就在产业互联网。人们才意识到,产业互联网是未来。它指的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各个垂直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将来,每一个传统产业都值得用互联网重新做一遍,每一个传统行业也都有机会诞生一个类似 BAT(百度、阿里、腾讯)的数字化巨头。 而在民航业经过 8 年苦苦的攻坚,中航信移动科技成为了行业数字化龙头。 在消费互联网(To C)领域:「航旅纵横」的激活用户已破 1 亿,服务了超 1600 家国内外机场、240 家国内外航司,覆盖超过 99% 的全球民航信息,是国内最权威、功能最强大的民航信息服务产品。 在产业互联网(To B)领域:公司不仅在人脸识别、深度学习、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方面积累了近百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也成功利用这些技术对民航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了如便捷通关系统、机坪智能监控系统、智能客服系统、旅客服务评价系统、区块链服务系统等多个成功的行业级数字化案例。 体制内企业依然能够兼容市场创新、并在竞争性领域取得成就,中航信移动科技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样本它被国务院国资委誉为「改革开放 40 年国有企业在互联网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它带来的更重要的启示是,在传统行业、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国有行业,其数字化改造大概率不是靠外部的民营企业推动实现,而是靠内部国有企业的自我迭代、进化。 自 2014 年起,中航信移动科技从一个小小的线上 app出发,走到今天成为行业数字化龙头、给民航业注入了新活力。我们深入研究了,这支团队到底如何在 12 年时间内,把消费互联网(To C)、产业互联网(To B)、硬科技这三件都极难的事同时做成的。最后发现,它依然离不开强大而朴素的愿景、对用户痛点深刻的洞察、长远透彻的战略思考、踏实有效的执行和极有韧性的死磕。 无论对市场化企业还是体制内企业来说,它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本。 01 从用户出发, 走向产业互联网深处 回顾中航信移动科技的起点,要从其董事长兼 CEO 薄满辉怎么做出航旅纵横说起。 这段故事,和互联网的草根创业故事没什么区别。它就是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对用户痛点有了极其深刻的洞察、萌生了一个极佳的产品创意,再用技术把它实现的过程。 2010 年,不到 30 岁的薄满辉,是国企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简称航信集团,隶属国务院国资委,主要做民航业的 B 端信息服务)的一位酷爱技术的工程师。他因梦想而加入、并留在这家公司复旦大学毕业时,一位学长前辈曾对他说:「公司是行业中枢,如果你有本事且运气好,你做的东西有可能改变整个行业。」尽管身边陆续有不少人离职了,但他一干就是七年在此期间,他不仅摸熟了民航产业,还在帮 B 端客户做 C 端产品的过程中,积累了做 C 端产品的经验、诞生了要自己做一款 C 端产品的愿望。 有梦想、对产品有兴趣、熟悉行业,他更敏锐地抓住了当时民航业显现的用户痛点:随着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民航旅客数量大增,民航服务水平弊端渐显。核心是民航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用户。如飞机延误了,乘客往往到机场才收到通知薄满辉因此提出「信息找人」模式:即收集、统筹好民航数据,再利用当时移动互联网随时入网、随身携带的特点,及时分发给用户。相比竞品的「人找信息」模式,这一产品设计更能解决信息不畅问题利用业余时间,薄满辉开发出了航旅纵横的产品原型。 这就是故事的起点:极好的产品创意、成型的产品样态,帮他吸引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事加入,进而打磨出更成熟的产品形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并最终获得了母公司航信集团的注目、准许其内部创业,直至成立集团子公司中航信移动科技。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今天,以航旅纵横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To C)依然是中航信移动科技的两大支柱业务之一。公司依然在延续当初做对的事,即满足用户痛点、创造好的用户体验。不过,如今民航用户想要的不仅是出行的高效、便捷,还有出行的娱乐、愉悦。 在高效、便捷方面,在用电子登机牌取代了纸质登机牌后,航旅纵横还想用电子证件取代实体证件。其首创「电子证照」系统,即运用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通过机器就能识别用户身份,而无需身份证。 在娱乐、愉悦方面,航旅纵横也有很多尝试。如「航线图」功能,它把用户的历史飞行轨迹堆叠呈现,形成了直观的视觉冲击,能重现用户的飞行回忆、激发用户的社交展示欲;又如「AR 拍飞机」功能,用户只要用摄像头对着天空拍摄,便可显示出附近正在飞行的航班;又如「航班雷达」功能,只要调整地图,就能看到屏幕内所有的飞机及其飞行动态。今年,航旅纵横还首次尝试「数字藏品」,推出了「福虎添翼」、「中国首款隐身战机」、「冯如一号」、「开国大典空中卫士」四款藏品,让消费者感受到了飞行文化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 开国大典空中卫士数字藏品 |来源:航旅纵横 未来,除了航旅纵横外,中航信移动科技在消费互联网(To C)的设想还包括:打造一个连接航空公司、机场等全行业资源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这能让民航用户的出行体验再上一个台阶。比如,现在民航业在跨航司通程中转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有可能得以改变。 而以航旅纵横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To C)对中航信移动科技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了中航信移动科技一个切入产业互联网(To B)的最佳入口通过对 C 端用户需求的敏感把握,公司积累了数字化的认知理解和实践经验,从而可以直接面向民航产业做输出和升级,实现从线上 app 到数字化改造民航行业的过程这有点像今天互联网世界奉行的 C2M 模式(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即需求侧反哺供给侧,这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民航产业的效率,也能构筑属于公司的独特护城河。 通俗点说,它指公司先验证了 C 端需求的合理性、科学性、并做出了最佳的实践方案,再去影响产业 B 端客户。比如,公司面向 C 端做的电子登机牌功能,很快就被行业主管部门看中了,推广到全行业。它后来演变成 To B 业务「无纸化便捷通关」,目前已在全国 200 多家机场落地;又如看到了 C 端的电子证照需求后,公司随即推出了 To B 业务「电子证照系统」。 用 To C 的业务反过来影响 To B 业务,能够让中航信移动科技更好地掌握 To B 业务的主动权一直以来,To B 业务最大的痛点在于,需求永远来自于 B 端客户,公司只能承接和满足需求。但客户往往难以满意,或者即便满意、也难以超越预期。公司因此陷入「被客户牵着走」的被动状态而中航信移动科技则大概率能够避免这个问题。 02 推动产业的基础: 突破科技与人才关 在消费互联网(To C)鼎盛之时,薄满辉就已经提前看到了产业互联网(To B)的未来:和其他实体行业一样,民航业最终也将会被互联网重塑。而中航信移动科技只有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才能获得长足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产业互联网是必走之路。他定下目标,中航信移动科技要成为民航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助推其未来三、四十年的发展。而真正改造产业的基础是,为其注入新的基因,包括新的技术、新的人才。 最艰难的一段旅程开启了。因为无论是研发前沿技术、还是吸引科技人才,都是极其资金密集型的工作在公司成立的 2014 年,正值大众创业、资本手头最富裕的时期,项目几乎「靠 PPT 就能融钱」,AI 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也在这段时期相继成立,每轮融资能揽获千万级美元而出身体制的中航信移动科技,最大的掣肘就在于资本。体制内企业对资本的调用相当严格、谨慎,事实上中航信移动科技能调用的不过是千万元的注册资本,不足竞品一轮融资的零头。 因为「弹药」极其有限,所以技术方向的布局一定要有所取舍、聚焦在最重要的方向上。且该技术方向一定要可以跑通,保证「弹无虚发」。 首先在技术的选择上,应该先做对行业数字化具有支撑作用的底层技术它意味着大规模应用的可能,即能够支撑跨客户、跨场景,实现技术的规模效应、最终降低研发的边际成本。比如人脸识别、语义识别技术,它是数字化不可或缺的技术,一旦攻克,就可以横跨民航业多个不同场景、甚至横跨不同行业。又比如区块链,也是通用型的底层技术。这意味着它们最终可以广泛应用、成本也低。 其次,判断技术能否做成,要看三个核心要素:算力及工程能力、算法和数据。 关于硬件算力,中航信移动科技并不缺,软件工程方面团队具有很强实战驾驭能力,是优势。 关于算法,要确保逻辑上有能攻克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脸识别和语义识别技术都是合适的过去几十年,人脸识别、语义识别的算法并没有颠覆性的突破壁垒,通过研究论文、模型调优实践等,这个壁垒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齐。而区块链的技术体系与航旅纵横原有的技术体系有着较多的相通性,包括底层架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计算存储等,具备跑通的可能。 最后关于数据,这是中航信移动科技的独特优势。由于涉及国计民生,民航业的很多数据都非常敏感,很难向外部企业开放。而中航信移动科技作为扎根行业的体制内企业,能天然地获得海量的行业数据。这对技术的实现帮助是巨大的以人脸检索为例,没有行业数据,可能要做 1 比 10 万的检索;但有行业数据,可能只用做 1 比 1 万 的检索这显著降低了初始时技术的实现难度,能够提振信心,从而实现对外部算法大厂的追赶甚至「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