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航空法学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民航实践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民航企事业单位、法院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120多人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北京航空法学会会长董念清主持。北京市法学会社工部二级调研员张宪宏在致辞中指出,北京航空法学会是航空法治研究领域的专业团队,自成立以来,围绕首都工作大局,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在加强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中美航权争议机长权力与民航安全等研讨会,组织策划了航空法案例的编写工作,《航空法案例选评》(第1辑)已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2021年12月正式出版,为推进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宪宏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米良教授表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自身学科特点,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教学与科研,建设国际(航空)法特色学科,培养涉外航空航天法律人才,努力在该领域取得有影响力的成果,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助力于航空强国的实现。 米良致辞 与会专家认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民航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坚守飞行安全底线,提升人民的安全感;第二、坚守真情服务底线,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第三、重构通航法规体系,推进民航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第四、设立民航监察员培训学院,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民航法治工作队伍;第五、加强涉外执法和法律运用,统筹推进民航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论坛首次从行业实践的角度,论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一个行业贯彻、落实、实践的过程及意义,对于全面推进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示范作用。 通用航空法治建设是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该单元议题讨论中,董念清教授就《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的修订提出了建议。 董念清建议,此次修订《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需要考虑通用航空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破除通用航空发展的制度障碍,从顶层制度设计上为通用航空发展奠定飞起来的制度基础。空域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应该确保其安全、有序、高效的使用。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空域资源的有效使用,建立军方和民航协调统一的空域管理体制,通过国家立法确定和平时期和战时两种情况下的不同管理方法,建立适应军民航和谐发展的空域制度。 董念清发言 外空国际法治建设也是本次论坛的议题之一。针对美国卫星今年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与会专家就外空物体碰撞的法律问题和避碰机制的构建等进行了热烈讨论。香港大学法律系郑家纯基金国际法教授兼系主任赵云以《外空物体碰撞的法律问题和避碰机制的构建》为题进行了演讲。赵云教授对涉及到的《外空条约》第五条和第六条进行了解读,同时重点谈到从事先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救济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碰撞问题并提出这三个机制的建立可能还不够,在预防机制方面还要通过国际规则和国内监管来加强对碰撞事件的预防和对非政府实体的约束。 赵云在线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空天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法学院副教授王国语认为,中方的此次照会采取的是相对比较克制的立场,是提醒联合国来敦促有关方来寻求解决方案。并指出对于中美外空关系,长期来看,在规则诉求上是趋同的,应避免无谓外空冲突,有效防控外空危机,维系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利用。 柯莉娟教授谈到,欧洲的太空总署对于美国星链计划这件事情是提出很大质疑的,并提出在技术层面,制法的时候应该要在时间、频率以及轨道位置部分加以琢磨,各国应有协调机制来避开。 柯莉娟发言 此外,会议还就国际民航数据的跨界流动、民用航空器权利登记制度、国际民航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新动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作者 余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