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3日,一艘趸船因超过高度限制而撞上连接马湾和大屿山的汲水门大桥。图为工作人员抢修情况。(摄影记者:Jonathan Wong) 港府已在积极计划在香港国际机场增建第三条跑道,但机场与市内其他地区的交通仍只依靠一条道路及一条铁路连接。上周五(23日)晚发生的事件便突显了这个问题:一艘趸船撞向汲水门大桥,导致大屿山与机场连接的道路、毗邻的亚洲国际博览馆和东涌一带要暂时封闭,让大桥进行安全检查。这时候,除了乘搭渡轮或公交车迂回往返机场之外,就再无其他道路可以选择,结果该区出现了逾两小时的交通混乱──数千名旅客滞留机场或被困在来往机场的道路上,近100个航班延误。虽然这些情况都是由罕见意外所致,但却是赤蜡角机场落成17年以来首次发生。天有不测之风云,意外也的确会发生。 汲水门大桥落成至今,交通流量已增加八倍。截至七月,那里每日车流量达到近8.4万架次。事发当晚,当局似乎没有采取应急措施,让乘客了解情况以减少混乱,或疏导来往机场部份交通。例如一对男女当时正乘搭机场快线,希望赶上国际航班。他们表示,由于事发后港铁没有提供清晰指引或资讯,感到相当无助。 因此,一起小意外导致的大混乱,已促使公众呼吁政府加快步伐,兴建来往机场的其他道路。值得一提的是,连接赤蜡角和屯门的隧道还要待三年才落成。 更讽刺的是,如果立法会议员(包括通常支持政府的民建联议员和一些泛民人士)当年没有否决董建华班子提出的10号干线方案(包括一条桥在内),香港可能早就有了另一条连接机场的道路。当时议员否决议案,或许考虑到香港已为现有道路设施投入巨资。议案被否决,管理大桥的公司当然感到高兴。如今,香港计划将非常繁忙的机场扩建50%,并讨论在大屿山开发更多住宅项目,但该区却仍然只依赖目前的单一道路及铁路连接香港其他地区,这是不合理的。现在当局应以迫切的态度重新讨论在该区增建交通设施,并积极制定应变方案,以便一旦周五事件重演,当局能够应对。(AlisonY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