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小众媒体盛行时代,公众已经习惯了推送来的专业文章而非自己从专业媒体找到真知灼见。我昨天偶然看到微信圈友人们转发的航空产业链公号推送的《一文看懂机场的投资逻辑》(以下简称:《推文》)一文,分别从护城河、流量和非航收入三个方面论证了投资机场的3条核心逻辑。观点不敢苟同,遂有此文阐释自己之浅见。   问题1:机场经营模式是否真正存在护城河?   《推文》指出:机场的公共事业属性决定了其区域垄断性,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   机场区域垄断性形成的核心能力在于其服务辐射的航空出行人群数量及属性,而这两者又是机场航线网络质量直接导致的结果。例如:镇江旅客很可能舍近求远去上海虹桥而非南京禄口乘坐飞机。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高铁、城轨连入机场,空铁联运模式改变了航空出行人群原有的物理距离决定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出行时间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国内一市两场兴起,事实上对原枢纽机场形成分流效应,带来客均服务运营成本的大幅提升,拥挤的老机场才是现金牛。机场传统的区域垄断性已经被淡化甚至消失。公共事业属性的限价和区域垄断的客观淡化,机场经营模式有河,但是否能护城很难讲。再放置于防疫新常态背景下,机场改扩建、第二机场新建等项目都将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加速推进,各机场的区域垄断能力将在未来5-10年急剧下降。   问题2:航空出行旅客流量能垄断,但如何能变现?   《推文》指出:中石化加油站里的易捷便利店是一个典型的依托公共事业形成流量垄断的案例。展望中国航空旅客流量在未来10年的增长空间非常广阔,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超10亿人次的水平。   机场作为地面和空中运输切换的物理空间,流量垄断能力毋庸置疑。从数量和净值两个维度衡量,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都是优质流量入口。但是从时间和接触两个维度评价,流量变现似乎很难。机场越智能,旅客在机场出发和到达花费的时间就越少,直接引致接触消费场景能力降低。再加之新时代消费者在线消费习惯业已养成,作为线下消费场景的机场必将失宠。再放置于防疫新常态背景下,作为大规模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机场防疫从外表到实质都将是最为严格的,机场航空出行旅客流量直接取决于其所在城市疫情走势和防控成效。同时,作为最具国际属性的运输方式,疫情防控阶段的国际航空出行旅客流量具有巨大不可预测性。   问题3:非航收入是机场的囊中物还是水中月?   《推文》指出:真正决定机场赚钱能力水平高低的,是由机场流量推动的非航空性高附加值业务高收入客户群体的潜在消费力在机场这个场所如何被有效地释放。   非航空性收入根据直接付费方可以分为企业收入和零售收入。办公室租赁、值机柜台出租、广告位租赁、商铺租金等均有航司、广告商、商家等以租金的形式支付给机场,该收入相对刚性。免税零售、完税零售、机场餐饮、贵宾服务、纪念品等由旅客消费而形成零售,该收入相对弹性。机场非航的零售收入是机场运营方关注焦点和发力重点。再放置于防疫新常态背景下,由国际航班量锐减引发具有购买免税品资格的消费者数量骤减,完税品销售相对品牌海淘电商又不具价格优势,原本的国际枢纽机场免税品销售暴利阶段窗口期消失。疫情引致的消费需求降级和公共场所接触风险担心对机场零售需求的客观和主观打击都是空前的。原本是机场囊中物的非航收入一下变成了水中月,重新恢复需要疫情可控和消费信心重塑,总之需要极大不确定性和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