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东方航空设备制造公司向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一处机场出口了一台特殊的残疾人客梯车。这台客梯车的升降区间广达1.2米-5.8米,比起其他同类产品的适应范围要大得多,可以面向从直升机到大型客机的诸多机型为残疾人提供登机、接机服务。这是一度陷入低谷的上海东方航空设备制造公司,用智造实现再出发的新成果之一。   产品创新 实现低谷突围   东航设备公司是东航实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前身则是中国民用航空102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有过辉煌的历史。这家创始于1960年的老牌企业,曾经是民航唯一一家地面设备制造公司,生产的多型民航特种车辆、地面服务设施,都在民航发展中扮演过显眼的角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来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民营新锐纷纷瞄准民航地面设备市场,这家老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渐艰难,到2005年,企业已经连续亏损十年,即将资不抵债。面对困境,企业痛下决心瘦身,将原来500多人和17个管理科室的臃肿状态,精简为75人的规模。   企业成本可以通过瘦身来压缩,但这仅仅是治标之策。是满足于此、只为了维持而运作,还是重新打开市场局面?东航设备公司的管理团队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决心易下,找到突围之路却不易。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一大原因在于,民航运营的机队主要是波音、空客两大系列,地面设备也大多围绕其展开,很容易陷入产品同质化、不得不进行低利润价格战的怪圈。如果不能创新开发出差异化产品,市场局面便无法打开。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得知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家机场正在开展特种车辆采购。由于西伯利亚冬季酷寒,机场要求车辆在零下40度还能启动。面对这样严苛的耐低温标准,企业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满足,必须重新开发。他们经过分析发现,俄罗斯有很多机场的设施在苏联解体后没得到及时更换,较为陈旧,今后的更新换代市场相当可观。东航设备公司决心一试。   他们迅速成立了攻关小组,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一一攻克了水箱加热、管道加热等诸多难题,最终为用户量身定制出了合格产品,交付后运行情况良好,也给东航设备公司在俄罗斯市场创下了首个出色的口碑。   果然不出所料,创新研发适合当地的产品、打开市场入口之后,俄罗斯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伏尔加格勒、布拉戈维申斯克、南萨哈林东航设备公司的产品已经在俄罗斯的30多个机场投入使用,现在提出购买需求或邀请其参与设备投标的俄罗斯机场,更达到上百家。   与此同时,依托技术优势、瞄准用户需求,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也正出现在东航设备的市场清单上。空客的A380投入航线运营后,针对其较高的上层机舱、传统设备无法送达的餐食舱口位置,东航设备在国内首家研制了A380送餐车并在浦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为了进军国外市场,如本文开头般适应范围极大的残疾人客梯车成功研发、受到客户欢迎   企业变阵 走出单一市场   今天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大鱼吃小鱼,走向了快鱼吃慢鱼,即使有了优秀产品,要是只固守单一的民航地面设备制造领域,对企业依然是危险的。在市场大潮来临之初经历过深刻教训的东航设备公司,再出发时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变单一的产品销售商为全方案服务商,是他们努力的重要方向。2008年,浦东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当时,上海机场提出,要改变所有工作人员都由机场自行招聘、安排岗位的传统模式,探索引入业务外包。过去,东航设备公司虽然一直有行李设施类产品,可很少涉足运维外包。但出于对新市场的敏感,企业依然果断承接了浦东T2的行李系统运维外包,并以出色的服务、良好的专业素养赢得客户认可。运行至今,浦东T2未发生一起因行李系统运维影响旅客出行的事故。   东航设备公司的服务水准,正得到民航企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广州白云机场的行李转盘进口自英国,该设备的大多数部件需要每年更换2-3次,采购时同步进口的大批备件经过几年替换逐渐耗尽,而重新采购成本高昂。广州机场即与东航设备合作,开展配件国产化研究,目前转盘的主要耗材配件已均可实现国产化,价格较之进口产品大大降低,而且寿命周期也延长到一年半左右才需要更换一次。   除了传统民航企业之外,东航设备公司也将市场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利用DHL在上海设立其北亚枢纽的契机,他们从皮带机等小件入手,逐渐以产品和服务赢得这家国际快递巨头的认可,摘下了DHL北亚枢纽的一系列设备、后期改造、运营维护等合同,总额近2000万元。此后,DHL在全国其他地区的近百处作业点也陆续采购了东航设备的产品或服务。   以DHL市场为突破口,UPS、顺丰等快递企业,1号店等电商企业,其物流设备、服务也纷纷选择了上海东方航空设备制造公司。   未雨绸缪 布局新能源   经过努力,东航设备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并在客梯车、耐低温车辆、特殊送餐车、机场行李设备等多个细分市场上建立独特的优势。不过,企业并未满足于此,他们已经将未来的发力点,放在了新能源车辆领域。   近年来,诸多鼓励机场使用新能源车辆的政策措施频频出台,东航设备公司则紧紧追踪这一信号。   2014年,他们成功研制出首台太阳能客梯车,将传统手动推动的远机位简易客梯车,改为能用太阳能电池充电、提供助力驱动。在今年5月,东航设备公司又与国内知名的新能源客车企业长江五龙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研发适合机场特种车辆使用的新能源底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各种车型,在抢抓商机的同时支持民航的节能减碳。   记者观察:老企业再出发盼添机制活力   在新产品、新市场上的频频出手,为东航设备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回报,帮助企业走出低谷、重新把握机遇。不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企业负责人也坦言,如果说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是东航设备公司再出发的优势所在,内部机制仍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则可说是制约老企业再出发的短板瓶颈。   东航设备公司在企业最低谷时迅速瘦身,将管理团队减少到十余人的规模,甚至比过去的管理科室数量还少。在当时,这对企业有效降低人力成本起到了相当显著的效果。不过,凡事总有利弊两面,当东航设备公司大举拓展新市场,这样精简的结构,就使得管理团队始终处于人员紧张、经常需要一人多岗运作的状态。对于企业的生产、管控来说,这种紧张状态往往容易导致安全管理和产品创新的裕度不足。   此外,作为民航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企业,东航设备公司对于人员的薪资、绩效等等管理要求,也难免会与行业大环境产生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怎样探索、贴合制造业特点,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主题。   对于东航设备公司这样的企业来说,能否用有竞争力的薪资吸引优秀科研人员、不断开展新产品研发,能否在利润更丰厚的维保服务领域及时壮大团队、抢抓市场,都事关可否守住来之不易的再出发成果。   民航是国有资本密集的行业,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民航的服务业板块已经逐步适应变化、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发活力。而在民航的制造业板块,类似的积极信号则是初露端倪。能否将这些信号放大,通过改革路径的不断探索,使国企内部活力进一步增强,从另一个维度上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支撑,我们期待着乐观的答案。(记者孟进、钱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