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2020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9年的民航工作,并提出了2020年全国民航工作的八大重点。   重点一:全力防控安全风险   从严格排查隐患做起,保持安全隐患零容忍高压态势,对影响民航安全运行的苗头性问题要露头就打,坚决遏制小问题演变成大风险,确保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从体制机制、系统建设、科技手段等方面着手,真正把安全基础打牢夯实。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体系(SMS)效能,建立健全信息管理、隐患排查、风险管控、治理措施评估及跟踪验证机制,真正将风险防控融入日常管理、日常运行。   建立完善三基建设长效机制,真正把安全从业人员作风建设落实到平时养成上。   把好初始适航审定关,做好持续适航监管,坚决拒绝存在设计制造隐患的航空器进入中国运行。   把好运输航空公司设立关、运力引进关、人员疲劳关、容量评估关,真正做到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深化监管模式改革,实施精准监管,真正提升安全监管效能。深入推进企业法定自查,提升企业自律水平,切实增强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的能力,落实各级值班领导持证上岗要求。   推进新技术与民航安全治理深度融合,加强安全数据信息的开发利用,真正向科技要安全。   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真正把对生命、规章、职责的敬畏融入制度、化为责任、落到日常。   重点二:全力满足发展需求   2020年行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运输总周转量139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7.1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6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5%、7.6%和1.3%,起降架次增长控制在6%左右。   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以《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为牵引,以四型机场示范项目创建为抓手,积极推动以建设、运营、安全、服务、治理和网络布局六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机场体系建设。   围绕建设北京一市两场双枢纽,着力打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国门,树立四型机场标杆;推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提质增效、再造国门。   推进四强空管建设,完善民航管制中心布局,推进重点地区空域优化,打通东部海上航线,推进京广大通道全线贯通。进一步缩小管制运行间隔,加速空中交通流量。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科学把控运行总量,区别对待高密度机场与中小机场、骨干航路与小流量航线、繁忙时段与非繁忙时段,结合各地区实际运行品质表现和保障资源能力,实施差异化航班时刻供给与配置措施,做到运行总量精准控、航班时刻精细调,不搞一刀切。   研究建立国家空域系统容量与流量量化评估模型,为机场、空域规划与机队、航线网络规划充分衔接提供支撑。   优化航空公司分公司设立条件。   推进航权、时刻、预先飞行计划数据融合、一网通办,加快建设全国航班时刻管理平台。   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服务公司的原则,制定完善各航班时刻协调机场时刻分配细则。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完善航班时刻二级市场交换、转让和共同经营机制,在不突破时刻总量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让每一个稀缺的时刻都尽可能得到最大化利用。   补齐航空物流短板。认真落实《关于促进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研究航空货运发展的规律,探索实施客货分类管理,简化国内货运航权审批,实施航班备案制。   放宽国际货运航权管理,扩大一类国际货运航线颁发国家经营许可范围,增强企业出海经营活力。研究晚间部分时段货运时刻不计入控总量范围、支持货运航班使用部分机场白天时刻的政策措施。   优化货运高峰期临时加班审批政策。   加快推进鄂州货运枢纽建设。   全面实施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   加快推进航空电子货运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建设,实现海关监管与民航各环节之间标准融合、信息互通,推进航空物流无纸化流转.   支持国产民机发展。加快建成适航审定运行管理系统,提高审定效率,为国产民机提供高质量审定服务。   推进C919、AG600.新舟700、Z15、CJ-1000A发动机等审定项目,做好C919飞机和AC352直升机型号评审工作。   继续支持ARJ21-700新舟系列飞机等国产航空产品取得国外认可。研究制定ARJ21飞机运营保障相关政策。   鼓励国内机场在廊桥选装和购买客梯车时充分考虑国产民机保障需求。   重点三:全力优化服务品质   优化航班正常工作机制。巩固机场运管委建设成效,落实领导到场、当面会商、协同决策、联动落实的闭环运行模式,推动运管委在航班运行保障中发挥更大作用。   进一步完善机场协同决策(A-CDM)系统,运行数据共享覆盖所有千万级以上机场和全部国内运输公司,不断提高航班运行协同水平和运行效率。   优化航班正常考核机制,使考核指标、调控措施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   2020年,国内客运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稳定在80%以上,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和始发航班正常率力争达到85%。   巩固前期服务举措成效。推广RFID行李跟踪系统广泛使用、连接成网,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民航行李跟踪系统。   推广中转通等服务信息产品,丰富线上线下中转服务功能,优化国际通程航班业务模式,深入推进国际旅客中转行李直挂服务,使中转更顺畅、更便捷、更有保障。   进一步提升机上餐食服务水平,分时段、分航程细化优化标准,定期开展并发布航空公司服务质量评价,将机上餐食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优化12326咨询投诉平台功能,开发手机APP,优化投诉管理程序,提升投诉管理水平。   继续探索开展基本航空服务试点,推动基本航空课题研究成果政策转化,让更多边远地区群众能够乘坐飞机出行。   推出提升旅客体验新举措。推动全国机场旅客共用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慧机场向系统性、整体性发展,实现一个APP走遍全国机场。   建立民航旅客遗失物品全国统一查询平台,实现航空公司、机场遗失物品信息共享互通,为旅客提供一站式失物招领信息服务。   推进民航与高铁、城轨、地铁、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联运业务,扩大一站式购票范围,推动安检流程优化,提升旅客综合交通换乘体验。   在有条件的国际机场推广出境旅客海关查验、民航安检一机双屏、一次过检模式,实现无感通关。   加强特殊旅客关爱,推进行动不便旅客出行服务立法工作,进一步优化无障碍环境,完善特殊旅客服务设施设备,努力让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旅客都能享受便捷的民航服务。   重点四:全力深化民航改革   推进各项政策举措有机衔接。坚持1+10+N改革工作总体框架,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行业内外重点意见建议整体纳入改革方案。   坚持针对重点改革任务设立专项工作小组的工作模式,确保推进改革协同高效。   注重各项改革措施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形成目标一致、行动同向、效果共振的工作格局。   注重运用改革成果完善制度体系,通过建章立制巩固改革成效,把深化民航改革的目标聚焦到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来。   推动一批重点任务取得突破。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在全力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聚焦民航强国建设转段进阶新目标,准确把握十四五期间民航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统筹兼顾、系统谋划,高水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整合行业规划资源,做强行业规划机构,全面提升行业规划水平。   加大通用航空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快推进通航法规体系重构,做实分类管理,进一步降低通航企业运营的制度性成本。   取消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登记核准行政许可,实施备案管理。在国家、军队、地方中发挥桥梁作用,协同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构建新型空域管理模式。   支持大型城市1+N通用机场建设模式,支持地方政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备常设口岸功能的通用机场。   鼓励支线机场增强对通航业务服务功能,加快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保障通用航空飞得起来、飞得顺畅。坚持审慎包容监管,扶持无人机新业态在通用航空领域的应用。   全面落实加压、减负、撑腰、充电要求。把基层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作为完善民航治理体系、提升民航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针对各监管局反映的129个需求,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管用的措施,切实加强监察员资质能力建设,改善监管一线履职尽责的条件和环境。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和绩效运行监控结果的应用,着力发挥预算绩效导向作用。   优化市场环境,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调控机制;研究出台机场特许经营权管理政策。   稳步推进局属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要求,理顺民航各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关系,探索公益类企业更好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路径,加快推进民航高校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僵尸企业处置。   推进完成中国航协、机场协会与民航局脱钩工作,促进各协会治理规范、行为自律,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管,研究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在行业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重点五:全力重构民航创新生态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引领。抓好民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争取在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民航重点专项。   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工程,布局建设民航科教产业园区,加强民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能力建设,系统规划建设民航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加大民航院校建设支持力度,开工建设民航大学新校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上海职院浦东校区修缮等一批项目。   加强智慧民航研究,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应用,逐步推进无人驾驶航空融入国家空域系统。   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完善民航发展基金教育养专项资金政策。   统筹完善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和人才激励制度,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团队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培养和打造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加快提升民航科教单位内生动力。   扩大民航科教创新体系开放程度。坚持开放包容原则,进一步发挥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作用,吸纳更多科技创新战略力量。   加强民航联合研究基金重点支持项目支持力度,拓展中科院服务网络计划民航领域项目规模和深度。   积极拓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渠道,鼓励和引导探索性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积极推进关键装备国产化,促进民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重点六:全力拓展国际航空发展空间   更加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带来时刻增量的有利时机,推动与航权相对短缺国家的双边会谈。   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和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为重点,做好航权储备。   鼓励航空公司通过航空联盟、代码共享等商务合作方式拓展航线网络,通过投资的方式克服航权障碍进入国际航空运输市场。   鼓励航空物流企业完善境外网络,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更高水平服务对外开放。配合全方位外交布局,发挥民航对外交往作用,助力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政策措施,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探索民航重点领域外资安全审查实施制度。积极参与中美经贸磋商、中欧投资协定、自贸协定谈判。加大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支持,研究在海南自贸区开放第七航权。   以提高国际中转率为抓手,着力完善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场的国际枢纽功能。   更加积极参与国际民航治理。充分发挥民航安全技术国际化战略领导小组作用,分重点有步骤推进国内成熟、先进标准国际化。   推进2010年《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审议批准。建设一带一路民航国际合作平台,转型升级中美、中欧民航合作平台。   深化适航国际合作,加紧推进中欧适航《技术实施程序》磋商,组织召开第三届中欧航空安全年会。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发挥民航国际化人才储备库作用,建立人员信息系统和在库人员持续培养培训机制。   重点七:全力打赢三大攻坚战   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实防范化解民航行业重大风险10个方面38条措施,盯紧民航领域在政治、意识形态、航空安全、服务质量、经济、资源保障、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风险隐患,做好风险防范预案,细化防范化解措施,提高防范化解能力。   集中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抓紧落实定点扶贫工作,积极统筹行业资源,精准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助力于田、策勒两县如期脱贫。   发动行业力量,支持南康无人机产业发展,推动扶贫产品进机场、上飞机,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增开航线航班,完成新建于田机场等项目,充分发挥民航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航空器节能减碳为核心、以提高空管效率为抓手、以绿色机场建设为保障,推动构建民航绿色发展新模式。   全面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北京两场为重中之重,持续推动机场运行电动化、清洁化水平提升。   启动机场能效领跑者机制建设。   加快航空飞行活动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落地实施。推进以煤制航煤为代表的新型航油审定。   重点八:全力推动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突出抓好政治建设;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抓好宣传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