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就生活在新疆民航大院内,受父辈影响,21岁进入民航工作,从一名普通的运油车司机做起,一路成长为新疆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他不畏困难,驾驶黄河牌运油车越高山、避洪水,将航油安全送达;他勤奋好学,半年读遍机场专业书,只为当个明白人;他体恤下属,大雪之日,为员工送上热乎乎的羊肉汤;他敦本务实,始终以高于行业的标准,推动新疆机场集团建立独特的安全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他说,新疆民航是他的家,奋斗在这里,内心踏实而安宁   党煜 摄   张军是新疆民航子弟,从出生那天起,便注定了与新疆民航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从运油车司机到新疆机场集团的当家人,张军见证了新疆民航的飞速发展,亲历了新疆机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疆民航这片热土养育了我,改革开放这个舞台成就了我。这里是我的家,不管我为这个家做什么,都是我这个儿子应该做的。张军走近乌鲁木齐老航站楼,停在门前的那棵老榆树下,一边轻声地说,一边将目光锁定在新疆机场历史陈列馆的牌匾上。微风吹过,和着树叶的沙沙声,张军的思绪飘向了远方,回忆起那些既远又近的故事。   民航工作必须严谨   张军生于1960年,父亲是一名飞机维修机械师,家就在新疆民航大院内。   儿时,大院并不大,只有3栋小楼、4排平房。停在大院内的飞机,张军两个巴掌足以数得清楚,也不认为它们是稀罕物。   老航站楼是典型的苏式建筑,既高大又豪华,进进出出的大都是干部,还有解放军叔叔站岗。孩子们都喜欢爬上门前的大榆树,争相探个究竟。   每年寒暑假,父亲的维修工作间是张军的常去之所。那时,乌鲁木齐机场没有机库,待检飞机都停在维修工作间旁边的露天空地上。   乌鲁木齐的冬天最为难熬,气温常低至零下40摄氏度。冰霜总是挂满玻璃窗,无法刮掉,死死地挡住人们的视线。只有打开窗户,张军才能看到父亲的身影。   灰色皮帽、绿色羊皮大衣、土黄色的厚毡筒、白色手套,父亲每次都是相同的穿戴。父亲的衣着是那个年代机务人的标配。   认真绕机检查,仔细局部维修,用心擦拭机身,将工具全部清点、擦拭、归位。如果遇到飞机发动机试车,父亲还会拿着一个红色灭火瓶,站在发动机侧面,盯着。点火、轰鸣,正常,熄火、结束。父亲的工作似乎也是标配。   有一次清点工具时,父亲发现少了一个六角小扳手。他绕着飞机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发动机的边缘处找到了。望着父亲冻僵的双手和发紫的脸庞,张军有些想不通:少一件工具再买一个不就行了吗?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吗?这是机务人员的工作规范。民航工作必须严谨,容不得丝毫马虎。父亲这样回答他。   1974年1月,占地1万平方米的乌鲁木齐机场新航站楼(T1航站楼)正式启用,首条混凝土飞机跑道和平行滑行道投入使用,乌鲁木齐机场逐渐成为中国西部的空中门户。老航站楼随之停用,但它与父辈严谨的工作作风一起印在了张军的记忆深处。   1978年,张军在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图为张军(前排左二)入伍前与同学合影。   不能轻易服输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当时的新疆民航只有8条疆内航线,10架螺旋桨飞机。18岁的张军,对改革开放的认知大都来自报纸,也从未想过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   高中毕业后,部队来乌鲁木齐招兵。张军觉得当兵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便暂别家乡,来到南疆,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张军所在的连队是舟桥连,有20艘汽艇,需要专业驾驶员。入伍不到4个月,张军凭借一米八一的身高优势被抽调到陆军第四师汽车司机训练队学习开车。8个月后,有一技之长的他回到连队,成为一名汽艇驾驶员。   服役期间,张军因身高优势被抽调去学习开车,随后又成为一名汽艇驾驶员。图为1980年张军在新疆开都河畔坐在自己驾驶的汽艇上。   舟桥连的主要工作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每年6月~10月,全连战士都要到开都河上进行架桥训练。夏日的太阳很毒,春末、秋初的河水又凉得刺骨。不开汽艇的时候,张军会与战友一起铺桥面、打桥桩。累得晕倒,掉到河里就精神了,但看到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张军又二话不说爬起来接着干。   到部队农场挖大渠是另一项重要任务,每人每天挖一段4米3米2米的大渠是固定工作量。6时,起床号响起,大家刷牙、洗脸、吃早饭;7时,集合号如期而至,张军和战友们抄起铁锹、砍土曼,便步行出发了。   张军是城市兵,之前没干过体力活儿。为了节省时间,午饭和晚饭他都在渠里吃,四五个馒头蘸着辣子就是一顿饭。战友23时能挖完,他也坚决不落后。   啥也不为!一是不能轻易服输;二是每次连队开会,被连长点名表扬两句,心里很美。张军的目的很简单。   在部队,张军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写日记。每天晚上再忙、再累,他都要写完日记才能入睡。   直到现在,张军仍喜欢军人这个身份。当兵3年,部队像个大熔炉,生活很苦,却锻炼了我的意志,影响了我的一生。   1981年,经过3年部队生活的锻炼,张军即将复员。图为张军(前排右一)与战友合影。   吃苦也是一种福气   1981年的新疆,汽车运输业很火。相比之下,民航的工作环境大多艰苦,对年轻人没什么吸引力。与张军同一年复员的战友大都去了高工资的汽车运输公司。张军却毅然回到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汽车大队,当一名运油车司机。   当时全疆有10个航站,分布在天山南北,所有航油都要通过十几辆黄河牌运油车从乌鲁木齐机场运过去。司机每天开车10小时~12小时,最远的和田航站往返一次需要10天,最近的库尔勒航站需要3天。运油在外每天有1.5元的生活补助费。   因为是一名老司机,跟着其他司机跑了3个月,张军就可以单独执行运油任务了。运油车载重7吨,驾驶室内没有空调,且四处漏风,夏天闷得像口袋,冬天冷得像冰窖。加上运油车行驶的是砂石公路,张军坐在硬板车座上,即使有5厘米厚的自制棉垫护体,开一天车下来,还是会屁股颠两瓣,腰杆成两段。   1982年,张军在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汽车大队当运油车司机。此图为张军完成一次运油任务后在乌鲁木齐机场留影。   南疆有座著名的干沟山,314国道纵贯其中,近50公里的路程,有47个S形急转弯,稍有疏忽就会发生事故。   1983年夏的一天,张军运油途经此地。晨光微露,他便驾车从托克逊出发了。运油车行驶到半山腰时,只见黑压压的物体沿着公路翻滚而下。这是遇到洪水了。张军顾不上多想,见右前方有个小平台,便一脚油门踩到底。运油车冲上平台,洪水擦着车身呼啸而过。   看着眼前被淤泥深埋的二三十辆大卡车,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张军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吃苦也是一种福气,会让人快速成长。   同事发现,张军变了,从天不怕、地不怕的毛头小伙儿,变成了凡事细心、遇事冷静的老成人。   1985年,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新疆航空公司)成立。新疆民航迎来快速发展,张军意识到是时候进行自我改革了。次年,他参加成人高考,并考上了新疆职业大学。图为1985年张军(左)与同事一起学习民航专业知识。   日子过得飞快。1985年,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新疆航空公司)成立,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1986年2月,乌鲁木齐北京航线开通,结束了新疆民航飞机螺旋桨、航线不出疆的历史。   看着新疆民航的快速发展,我意识到是时候进行自我改革了。26岁那年,张军参加成人高考,并考上了新疆职业大学,主攻机械制造专业。   因为是半脱产学习,张军每个月有62元的工资。因为工资不高,所以张军很抠。每天早上,他只吃一张一角钱的饼,喝一碗9分钱的豆浆。但在学习上,张军很大方,七八元一本的习题集,每个月都要买上一本。期末考试,张军的高等数学考了91分,是全疆第一名。   此后,张军的学习之路再未中断。   张军从小就生活在新疆民航大院内,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乌鲁木齐近年来发展飞快,但他对乌鲁木齐市区的路都不大熟悉,依然选择住在新疆民航大院内。图为1989年张军在新疆民航大院的家中。   安全是天大的事   自1988年调入机关起,张军从事车辆管理工作14年。上世纪90年代,他见证了新疆民航的蓬勃发展:新疆民航引入了伊尔-86、波音737-300、波音757-200等大型飞机,开通了中哈、中俄等国际航线,初步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西辐射成两大扇面的航线布局,完成了阿克苏等机场的改扩建工程。1990年~1999年,新疆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增长了32倍。   1993年,张军参加了飞机失事救援保障工作,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安全关乎生命,是天大的事。他暗下决心,凡是与安全相关的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   1990年,张军第一次到北京出差,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留影纪念。   2001年,新疆航空公司与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分立,成为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2002年,占地4.5万平方米的乌鲁木齐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   新一轮的体制改革让张军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后勤保障部门到运行生产一线,张军调任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机场保障处处长,负责飞行区管理。   飞行区是机场的半壁江山,安全压力大,管理任务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怎么管才能服众?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张军决定,继续学习,当个明白人。   张军把时间进行分块管理:9时~19时,去各科室走访,到各场地查看,处理日常业务;19时~次日零时,留在办公室自学。半年时间,张军成了机场管理的行家。   很快,张军发现,传统的经验式管理已经跟不上新疆民航的发展步伐,飞行区也要有工作规范。   一线员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工作规范一定要写他所做,做他所写。张军从各部门分别抽调两名业务骨干,大家挤在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研究、编写、试用。一个月后,大家再研究、修改、试用。经过6次修改,机场保障处和各科级单位的管理手册正式出炉。手册式管理、标准化操作的理念在乌鲁木齐机场飞行区开始推广。   从那以后,张军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停航后,都会去跑道上看一看。哪段跑道有破损,哪片区域容易积雪,哪里跑道灯亮度不够他都了然与胸。时间长了,大家都说,张军不但管理手册编得好,还是个踏实能干的实干家。   为新疆民航留点什么   2004年4月16日,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实行属地化管理。张军转入新疆机场集团工作,任副总经理一职,分管机场运行安全工作。   改革的持续深入让张军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新疆地区的机场数量全国最多,既有大型枢纽机场,又有中小机场,安全管理必须齐步走。在张军的推动下,新疆机场集团全面排查安全隐患,迅速理顺工作机制,安全态势持续向好。   2006年3月14日,张军(左一)带队检查新疆克拉玛依机场首航准备工作。   2010年,占地10.6万平方米的乌鲁木齐机场T3航站楼全面投入使用;新疆机场集团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跨入千万级大型机场集团行列。   张军鼓励各机场相互学习借鉴,以高于行业的标准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经过14年的探索,新疆机场集团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支线机场规范化运行保障模式和新疆机场安全管理模式。   有规有矩,必成方圆。2015年3月底,乌鲁木齐连下3天大雪,降雪量达到57厘米。乌鲁木齐机场的13台扫雪车、3台抛雪车、2台冷吹车悉数上阵,除雪作业井然有序。干部职工连续作战,几乎不眠不休。   员工的辛苦,张军看在眼里。他让食堂员工采购来七八只羊,炖成热乎乎的羊肉汤,还再三叮嘱厨师,饭菜的量要做得足一些。   累不累?不累,能坚持。   困不困?没问题,能顶住。   喝着暖身的羊肉汤,听着暖心的问候,员工干活儿格外有劲儿。虽然雪下得大,但乌鲁木齐机场的航班运行一如往常。   2014年、2017年,新疆机场集团年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2000万人次和3000万人次大关。从新疆机场集团总经理到新疆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凡事不能只局限于眼前。2018年初,新疆机场集团明确了1123377的总体工作思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规划了清晰的战略路径。   改革开放40年,天山南北21座现代化机场雁阵起飞,疆内成网、东西成扇、干支结合的航线布局已经形成。张军又开始思考,能为新疆民航留点什么?   机缘巧合之下,停用已久的老航站楼被改造成新疆机场历史陈列馆。新疆民航的发展史是一部奋斗史、奉献史,我希望新疆民航人能吃苦,肯奉献,敢打硬仗的奋斗精神长久保留下来,在一代又一代新疆民航人身上延续下去。   在新疆民航大院生活、工作58年,张军从未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这里是我的根,难以割舍,无法远离。   2018年1月25日,张军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未署名图片均由张军提供)   寄梦蓝天   改革开放为新疆民航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我目睹了新疆民航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继往开来,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但也充满信心。我相信,通过新疆机场人的共同努力,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机场集团这一企业愿景一定能实现,新疆民航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张军   本期主角   张军,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现任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历任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车管处处长,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总务处处长,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机场保障处处长,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