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年底,国际航空联盟决定在亚洲选一座有超级吞吐能力,且在软硬件上都很好的机场,作为国际客运及货运的航空枢纽,成为各个国际航班的中转站。 选定后的这个航空枢纽,预计年乘客运输量在三千万人次以上,货物吞吐量达两百万吨。如果哪家机场能幸运地最终入选,那么,每年在收取停机费以及提供其他机场服务等方面,就将有近两亿美元的收入。 消息一出,亚洲各国机场积极申报参与竞争,都想把这块大肥肉据为己有。 最终,中国的浦东机场、日本的成田机场、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机场以及韩国的仁川机场,从众多申报者中脱颖而出。 接下来,国际航空联盟的官员们开始对这四家机场展开调研,一一打分。很快,凭借机场现有的吞吐能力和未来已定下的扩建规模,浦东机场和地处东北亚交通网中心的仁川机场,进入最后的决赛。 决赛的争夺尤为激烈,因为在各项硬件条件上,浦东和仁川不相上下,现在就看谁的软件服务更胜一筹了。 国际航空联盟的几位官员,将自己乔装成普通乘客,开始到两家机场明察暗访。在登机以及乘坐的过程中,两家机场都具有同样的规范服务,难分伯仲。接下来,等暗访的官员们下了飞机,来到行李区取自己的行李箱时,却发现仁川机场过手的箱子非常干净,几乎是一尘不染。在浦东机场取到的却显得有些脏兮兮的,有一个官员的箱子甚至无缘无故地新增了一道裂纹,好像是被摔过似的。 为了查明这个小细节的原委,官员们开始了现场调查。他们发现,在下行李时,当行李箱从滑梯上滑下来后,仁川机场地勤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小心翼翼地接过行李箱,用一块抹布将整个箱子从头到尾认真地擦一遍,然后才将其小心地摆放到行李车上,等候乘客来取。整个过程工作人员们像是在从事一项非常高尚的工作,不仅全身心一丝不苟地投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在浦东机场,官员们发现了另外一番景象:当行李箱滑下来,地勤工作人员接到后,使劲朝一旁的行李车上随意一扔,发出轰的一声响。有时没扔准,掉了出来,他们显得很不耐烦,恨不得上前踹上一脚。工作中,他们的脸上的表情麻木,感受不出一点对这份工作的喜爱和享受。 随后官员们随即询问了几名来取自己行李的乘客,他们都是每周至少要来浦东机场乘坐一次航班的商务人员,官员们提出的问题是:你们随身的行李箱,因为损伤,一般多长时间需要更换一次?得到的回答是一年,最多一年半。 三个月后,结果出来了,浦东机场输给了仁川。为何是仁川而不是浦东?国际航空联盟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不能把每年200万吨乘客携带的货物,交给一群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来随心所欲地处理,这不符合亚洲中心空港的气质,也不符合每年近三千万乘客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