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菲律宾航空公司从生力啤酒公司手中回购了控制权,开始了新一轮的改弦更张,此举可谓效果明显。然而,作为老字号的航空公司,菲航的发展历史一直是起伏曲折的。当然,现在的变化是有必要的。但笔者认为,菲航要想真正走上发展的正轨,应该更多地反躬自省,切实抓好内部管理。   菲航是亚洲地区成立较早的商业航空公司之一,也是第一家跨越太平洋运营的航空公司,曾有着非同凡响的经历。在起步之初,菲航从民企转变为载国旗的国有航空公司,就拥有较强的实力和有利的航空资源。由于机队现代化水平高,该公司较早地开通了国际航线,不仅飞往香港、东京、曼谷和台北等亚洲城市,还可直达欧美一些主要城市。   菲航的机队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进入了喷气机时代,在上世纪70年代更是拥有了波音747-200B和空客A300等大型飞机。另外,在马尼拉周边,菲航建有诸如技术、飞行、数据、货运中心,以及航空学校和专为国际货运配套修建的冷藏库等大型基础设施。这样的实力让菲航在国际和国内航空市场上得以快速扩张。上世纪90年代的菲航实现了私有化,扩张再次提速,航站楼装饰得更加豪华,全新的机队也名冠全球,被称为亚洲之光航空公司。   但是,这种快速扩张并没有给菲航带来更大的发展,反而因为运量过剩亏损加剧。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菲航的业务量严重减少,最终因工会罢工彻底瘫痪,业务只能让国外航空公司代为开展。经过此难,菲航元气大伤,只能将包括机务维修在内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然而,祸不单行。随后发生的2001年911事件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让菲航走到了破产的边缘。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将菲律宾的航空安全等级从1级降为2级,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对菲律宾的飞机及航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此时,菲航依然期望通过扩张改变被动局面。但是,飞行员的辞职和劳资矛盾已让其无暇他顾。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2012年生力啤酒公司出手,收购了菲航49%的股权,并接手其运营管理,时任总裁杰米鲍迪斯塔离职。管理省的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菲航的经营情况。该公司在国内和区域航空市场上拥有的优势基本损耗殆尽。另外,生力啤酒公司在掌管菲航期间,还预订了很多新飞机。其中,仅订购的64架空客飞机就需95亿美元,其运力增长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   去年底,菲航从生力啤酒公司手中回购了控制权,离任的鲍迪斯塔也恢复了总裁一职,并制定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鲍迪斯塔作为航空专业人才,回到总裁岗位后就显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营方面的才能,并为公司实现盈利而不断努力,争取将公司带入世界五星级航空公司的行列中。   从表面上看,鲍迪斯塔与生力啤酒公司两次易手菲航,是内行与外行管理间的差异。但是,无论是鲍迪斯塔,还是生力啤酒公司,其都希望尽快让菲航走出困境,实现盈利。尽管生力啤酒公司的管理方式被证明是失败的,但是鲍迪斯塔再次掌管菲航能否使其走上发展正轨,仍需要时间去证明。   菲航作为亚洲老字号的航空公司,曾经拥有很强的实力,但总体是外强中干,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在面对危机时更显得脆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内部管理能力不强。我们看到,当菲航出现危机时,员工不仅不能与公司共患难,反而人心惶惶,造成了更大的危难。所以,菲航未来的发展,在重视外部实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管理。只有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团队效应,更好地克服困难,而不是人心涣散,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