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 (记者 肖玮)国产飞机出口欧美的障碍正逐渐被清除。11月13日,中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继10月中美签署的相关适航互认协议生效后,中欧双方已经对《中欧民用航空安全协议》及其适航审定附件草案达成一致,今年12月上旬计划进行草签工作,随后双方要在各自的组织机构内完成内部的审批程序,预计到2018年底前应该能够完成《中欧民用航空安全协议》,这也是一项非常大的突破。适航双边协议目的是为我国民用航空产品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双边环境,并且为国际上各个国家产品交流提供便利。   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司长徐超群介绍,2017年10月,中国民用航空局与美国联邦航空局先后签署的《适航实施程序》(IPA)正式生效,该双边协议实现了两国民用航空产品的全面对等互认。中美适航能够实现对等,是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和工业发展实力的体现,也是我国航空市场在全球占据了巨大份额的表现。与此同时,虽然中欧相关适航协议还属于框架阶段,但已经遵循双方对等原则制定。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和世界上其他民航局签署双边技术协议244份,与28个国家和地区共签署226份双边协议、谅解备忘录、执行程序,适航双边会议纪要签署12份,涵盖了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   所谓适航证书,可以说是西方航空大国对他国飞机进入设置的一道极高门槛。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美国航空管理局(FAA)的适航证,飞机难飞进欧美市场。此前,也正是由于适航取证不对等,所有美国航空产品都可在中国使用,而只有一少部分中国航空产品能够进入美国市场。   适航互认是两个国家工业实力和能力的博弈结果,是工业能力和实力相互之间的比较,也是两个国家主管部门在管理效率上的提高, 徐超群强调,接下来,我国适航工作重点包括持续推进C919国产大飞机等重点型号的审定工作;梳理自身发展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强化适航系统审定能力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