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的机场将拥有怎样的外观?是变成地球上最大的建筑物,还是会以更为小巧、紧凑、便于利用的形式出现?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答案,毕竟硬件设施建设取决于满足当地发展需求、机场的经营模式、可开发土地面积、市政规划以及预算等各种因素。所以,谈及未来机场,我们能确定的只有技术将不断发展。 未来几十年,新的IT系统发展之迅速,有可能将永远改变航站楼的面貌。而今天对我们来说许多必不可少的设施,到了2030年或更早之前也许就已消失不见。 也许,最明显的改变发生在机场的出发大厅,不用20年,也许10年之内其配置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旅客在家里打印登机牌和行李标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值机柜台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技术唱响发展主旋律 捷蓝航空公司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自助行李投放区。前往盖特威克机场的旅客可以在家完成网上值机,到达机场后自行打印行李牌,将行李放在机场新安装的现代化行李分拣系统上。 捷蓝航空在该机场的负责人克里斯霍普表示:我们可以从新的自助服务亭设计中看到未来机场的走向。这套新设备让我们的旅客能感受到最先进机场设施带来的便利。 新加坡樟宜机场4号航站楼即将投入运营,该航站楼全部应用自助服务设施。IT技术的发展步伐有多快?谁能想到同样是在樟宜机场,5年前机场集团管理层认为,航站楼的24小时自助服务亭使用频率过低,应移出航站楼;如今新的航站楼竟然是自助服务的天下。 是什么从根本上引起了自助服务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以及这是否意味着旅客们不再需要同服务人员进行交流? 樟宜机场集团(CAG)机场管理执行副总裁Tan Lye Teck认为,自助服务的推出顺应时代潮流,这样提高了生产力、更高效,且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更为灵活和便利。 引入自助服务选项并不意味着我们背离了人性化服务。事实上,正是由于技术解放了人力,让我们的员工有更多时间为旅客提供一流的服务,让那些需要帮助的旅客感受到来自樟宜机场员工的温暖与友善。今年底,19.5万平方米的4号航站楼投入使用后,樟宜机场的年旅客运输能力将提高25%,达到8500万人次。 对于IT技术如何影响机场航站楼的设计和运营,优利旅行与运输副总裁兼全球负责人迪拉杰科利表示:我们看到IT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随着移动应用的数量越来越多,信标、生物识别技术和其他技术在助力旅客无缝中转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此一来,宝贵的机场空间得以释放,机场运营灵活性以及安全性都有所提高。 新机场的设计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机场的设计大相径庭,它们将是环保的、具有空间感的,人们身临其中可以感受到宁静与祥和。安全设备不会让旅客觉得受到冒犯,接待大厅很宽敞,店铺种类多、商品全,餐饮品质有保障,建筑本身具备反恐和保障网络安全的功能,做到无线网络全覆盖,且能将旅客指引到航站楼内任何其想去的地方。 科利认为,未来机场将会更加专注服务旅客,而不像今天的机场那样是以门为中心建设的旅客从自己家门出来,疲于奔命冲向登机门。人们想着能及时通过机场一系列的门就好,对餐饮和娱乐方面没有寄予多大期望,迪斯尼很久以前就知道为排队的客人提供娱乐服务的价值。未来,以旅客为中心建设的机场也将满足人的需求。 未来,旅客在航站楼里接收到的信息不会中断,移动设备不仅能帮助旅客及时登机,还能帮助旅客在航站楼里认路。 建筑设计大咖如是说 那么,有关未来机场航站楼的设计,业内知名建筑师又是怎样想的呢? 曾经设计了一些世界著名地标性航站楼的Fentress Architects设计总监柯蒂斯芬特斯表示:未来,最成功的航站楼拥有多维空间设计,旨在结合航站楼所在地理位置营造出独一无二的氛围。 由于技术和航空业的运营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航站楼的总体灵活性是设计师需要把握的关键。未来的航站楼必须以便于旅客使用、保障安全、令人难忘以及提升人性化体验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Stantec执行副总裁斯坦尼斯史密斯认为,未来的机场设施与今天的机场设施将大为不同,前者的登机区面积将更大,为旅客提供更多购物便利和娱乐项目,涉及旅客活动的其他区域面积则会减小。 他说:技术发展让航站楼用更小的空间就能以更高效率完成旅客出行程序,这可以说是过去几十年间发生在航站楼设计范式方面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变革,这意味着建设大型出发大厅的时代结束了。 在他看来,自助护照读取装置这类技术将减少旅客完成入境手续所需的空间。 不过,他并不认为航站楼的空间会随之减小。过去几年,很多航空公司增加了飞机的座位数量,并增加了载重量,廉价航空公司减少了机上服务项目,这些做法促使航站楼需要为不断增加的等待候机的旅客提供更大空间,也让机场为满足旅客的不同需求在更多的服务项目上下工夫,特别是对机场的餐饮质量和零售业提出要求。 因此,未来的航站楼会把旅客体验功能放在首位,同时会适当满足旅客的住宿要求。到那时,航站楼就不再只是人们匆匆而过之地,也会被视为暂居空间。 BenL国际咨询公司的Ben Lao也表示,未来的机场将会有新式候机楼,双层结构的大厅和大幅扩建的车库。他还认为,出于安全考虑,诸如行李处理需要在工作密集区进行的程序可能被移到专用建筑里,这样也为开展其他活动腾出了巨大的空间,调整候机厅的面积并将行李分拣区重新布置,航站楼能通过这两项措施缩减多达20%。 美国航空公司认为今时不同于往日,未来机场的设计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灵活,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更加关注旅客体验,在那些诸如航站楼顶部空间易忽视的地方多进行投入。 美航政府和机场事务负责人瑞德沃克曼认为,在设计航站楼时,机场必须通过与航空公司合作才能确保设施能够合理安装,且运转持久和避免浪费,我们只求设施能够实用、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和提高运转效率,机场能够从员工和客户的视角出发去审视设计环节,我们不需要泰姬陵那种华而不实且维护费用高昂的建筑。未来机场的设计只有具备了灵活性,设施才能得以轻松安装与更换。就如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航空业在持续发展,为发展预留空间,以迎接新设施的到来,这对我们很重要。 未来并不遥远 想要一窥未来机场究竟是什么样的?正在建造的迪拜世界中心(以阿勒马克图姆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航空城计划,简称DWC)将给我们答案。根据运营商迪拜机场的说法,建成后的DWC拥有12座中型机场而不是一个巨型空港。新机场建成后每年估计可以接待旅客超过2亿人次,以及1600万吨货物。 航空城计划处于迪拜南部,总占地面积140平方公里,12座机场规模相同、设施齐备且独立,年旅客吞吐量均为2000万人次。迪拜机场首席执行官保罗格里菲斯表示,这种模式使DWC成为世界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机场之一,在这里转机的旅客步行不超过400米。 格里菲斯说:在我看来,现在我们建造的机场规模越来越大,这种发展方向是错误的,因为更大的机场并不意味着更好。更大就意味着更长的步行距离、更少的亲密体验,与客户进行沟通更加困难。我们必须面对事实,几乎所有的统计数据都在表明,对于一个中转空港最重要的是具备让旅客轻松前往接驳航班的能力。 格里菲斯表示,他们将在迪拜世界中心对机场管理有所创新,而所有想法的实施有赖于技术的应用。DWC距离最远的两个枢纽之间相距8公里,机场方面和航空公司为了能够让入境旅客享受通畅无阻、便捷快速的机场之旅,需将评估数据精确到每天,以此确定如何为大部分旅客提供最佳接驳方案。 一本国外旅游杂志在对全球机场进行比对后,把最具创新性的技术和服务综合在一起,描述了未来最佳机场的样貌:进入这座机场,旅客可以像在伦敦希思罗机场那样,享受通用自助值机设备和柜台,不用考虑自己购买的是哪家航空公司的机票,只要观察哪里的队伍最短就可以。 旅客如果有托运行李,可以像香港国际机场的旅客一样,乘坐机场快线提前一天在柜台办理好托运手续,随后享受轻装游览的便利。候机的时候很无聊,旅客可以享受像美国阿肯色州克林顿国家机场相似的无线网络服务,不仅速度飞快且免费。 东京羽田机场EMIEW3型机器人能够自动寻找停留的客人、与客人对话、调整脚步速度;美国亚特兰大哈茨菲尔德国际机场联手达美航空,推出了创新通道,可以让5名旅客同时把需要安检的物品放置在托盘里接收安检;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CT扫描技术极其灵敏,能侦测出手提行李里的危险物品,旅客因此不用将液体和笔记本电脑从包里掏出来。 阿鲁巴的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国际机场,由于机场在每个查验环节上都安装了面部识别相机,旅客只需快速出示一次护照;美国迈阿密机场采用蓝牙信标等最新技术研发了机场APP,旅客能够通过手机快速定位机场内的任何位置;加拿大卡尔加里国际机场的行李处理系统通过芯片对托运行李进行追踪,并将行李无缝运送至转机航班上。 想象一下,当旅客置身于这个集各大机场优点于一身的未来机场时,会有怎样的感受?总之不管未来的机场发生哪些变化,就像格里菲斯所说的,没有一个人的诉求是一样的,机场必须学会将每个客户视为不同的个体。 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才是机场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