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入行,飞行41年,执飞过30多种机型……东航空中乘务员吉晓春最美好的年华绽放在空中,也见证了我国民航事业4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我们从苦中走来,日子越来越甜!”吉晓春说,“对蓝天恋恋不舍,多希望能够继续飞下去!”
24位乘客和1名乘务员
吉晓春是东航客舱部在飞人员中飞行年限最久,资历最深的乘务员。1976年,她入伍民航成都管理局飞行七大队,第二年3月开启空中生涯,这一飞就是41个年头。
经过新兵团3个月的训练,教员带飞3班后她就“单飞”执行任务了。“第一次飞航班,机上只有24名乘客和我一个乘务员。”吉晓春说,“那时候最大的飞机也只能坐80多个人,乘务员一般只有两到三人。”
机型偏小,飞行颠簸得厉害,服务条件十分有限。“飞机上连热水壶都没有,每次飞行前,我们都要拿热水瓶打好热水拎上飞机,给旅客送水。”吉晓春说,“飞行前,我要骑着三轮车到固定地方取水桶、拖把、座椅套、清洁袋等,到飞机上做清洁工作,机上用过的胶木杯要洗干净再用。”
虽然条件艰苦,飞机上还不时出现突发情况,但接受半军事化管理、训练有素的她总是能够沉着应对。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飞行拉近了距离,也推动了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航发展步伐逐渐加快,运营的飞机不断迭代更新。41年中,吉晓春执飞过30多种机型,从只有20多个座位的小型飞机到300多座的波音客机,机上设施越来越先进,客舱服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冲浪、特色餐食、多式联运……空中出行的新鲜事不断涌现,这背后的支撑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民航机队,以及日趋国际化的服务能力。
“之所以对飞行恋恋不舍,是因为我亲身见证了中国民航的发展变化,其中的苦与乐在我身上打下烙印,难以割舍。”吉晓春说,“多希望能够继续飞下去!”
小客舱连通大世界
“20世纪70年代,民航是稀缺服务,旅客坐飞机还要开介绍信。”吉晓春说,“现在飞机成为老百姓工作、游玩再平常不过的出行工具。”
中国民航的航程也越来越远,航线网络遍布全球。上海是中国民航市场孕育和队伍建设的摇篮。民航上海管理处飞行中队在上海起步时,开辟航线仅连接了上海、北京、广州,随后才不断将航线布点延伸到全国各地。在满足国内航空运输需求的同时,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航空公司的重要使命。
1979年9月,东航开通了日本航线,第一次飞出国门;1991年5月,首开美国航线;1992年6月,首开欧洲航线;2011年,加入全球三大航空联盟之一的天合联盟。有不少第一次吉晓春都亲身经历过。
“我飞的第一个国际长航线是1991年东航开通洛杉矶航线,第一次飞出国门非常激动,全程都是兴奋状态,但感受更深的是作为中国民航人的自豪!”吉晓春说,“飞出去,我们就代表中国!”
航程远了,十多个小时中可能面临的突发情况更多。一次,在洛杉矶回上海的航班上,一位50多岁的男士因肺大泡破裂而胸痛,吉晓春凭借专业知识和处置经验,保证了这名旅客安全度过航程,飞机降落后第一时间将这位旅客送医救治。
“类似的情况非常多,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的经历,但让我们不断成长起来。”吉晓春说,“小小的客舱连通了大世界,我随着民航国际化的脚步开阔了眼界。”
中国航空公司的国际布点日益增多,国际合作也走向深入。以东航为例,东航已建立了日本、韩国、欧洲、澳洲、北美5大海外营销中心及59个海外营业部,与天合联盟其他成员一起,构建了通达全球177个国家1062个目的地的航线网络。
飞行梦的坚守与传承
“服务规章是固定的,实际情况是多变的。要坚守最基本的服务流程规范,也要有应变能力,这是我从吉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航90后乘务长丁语星眼中的吉晓春既像妈妈一样可亲,又像老师一样可敬,大家常称吉晓春为飞行经验“活词典”。
在吉晓春看来,空乘工作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就是飞行的四个阶段要求,预先准备、直接准备、飞行、航后讲评缺一不可,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落实。“直接与乘客接触、沟通最锻炼人,几次飞行下来,如何跟不同的乘客交流、怎么提供周到精准的服务、如何做到服务恰如其分……这些心里就都有谱了。”吉晓春说。
尽心尽职不只体现在日常的飞行中,突发情况、紧急救援是更严峻的考验,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抗洪救灾、地震救援,在抢险救灾的紧要关头,中国民航总是第一时间派出大型客机和直升机飞赴灾区一线,给受灾群众送去救援人员和急需物资。国际航线网络的开拓也为身居海外的国人提供了安全保障。近年来,利比亚撤侨、埃博拉病毒肆虐……国人看到中国民航的飞机,就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举止优雅的空乘不是温室花朵,是绽放在空中的铿锵玫瑰,最危险的地点、最紧急的任务中都有她们的身影,他们和机组共同撑起了空中生命线。
“传帮带的不仅是飞行经验,更重要的是责任意识。东航和吉晓春同一批的乘务员还有六位,已经进入花甲之年,他们的责任担当值得年轻人学习,并需要一直传承下去。”东航客舱部总经理钟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