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Forbes报道,说到技术和业务上的“颠覆(disruption)”,在过去几十年,航空航天业相对来说过得比较轻松——飞机变大又变小,虽然效率总在提高,但飞机的飞行方式及制造方式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千禧年伊始,航空公司也曾受到过冲击:当时大批在线旅游代理商和比价网站让这一行业实现了价格透明。然而当前航空航天制造商所处的经济气候,却与那时完全不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动荡,不仅削弱了运营商的利润和客户关系,还引发了一场激烈竞争,迫使企业进行整合,甚至牺牲了一些颇有名气的角色。
对于航空航天而言,相对平静的日子即将结束;未来十年,新技术和顾客需求将逐渐改变这一行业的商业模式。巨大的“颠覆”浪潮席卷整个行业,航空航天制造商应从各个航空公司那里吸取一个重要教训:从业者必须勇于接受伴随“颠覆”而来的大胆想法,或者,准备好迎战那些下手比较快的竞争者。
完美风暴
“巨大的颠覆”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略显夸张,然而与此同时,也确实出现了一股力量,将在未来十年间推动航空航天业进行改变,敦促飞机和零部件制造商对其维修、制造方式及产品线做出革新。这种“颠覆”主要有三类:数字化,顾客需求,以及实现可持续增长。
就其本身而言,数字化已经足够具有颠覆性,它包含从预见性维护到自动化等各类技术的集合。但是,席卷整个行业的除了数字化之外,还有其他诸如3D打印和模块式设计等创新应用。这就意味着,航空航天业不仅仅会被“颠覆”,更将会“转型”。
很明显,和其他大多数行业一样,顾客需求和实现可持续增长对航空航天业来说也是老生常谈。但未来十年,顾客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减少排放和“绿色运行”、客舱设计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及能缩短出行时间的技术开发。而另一方面,可持续增长将主要集中在生产线的效率及灵活性、向维护及其他服务的拓展、以及创新融资。而最终,这三种“颠覆”将引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飞机的安全性和定制化程度更高,更节省燃料,并且经过数字优化。
增长和新对手
如今,航空航天业正处于最有利可图的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拉动了空前的航空旅行需求,全球范围内机队、机场和枢纽的数量也在暴增。机身制造商的月均生产量也已创造了纪录。目前,全世界服役中的飞机有26,000架,而到2028年,这一数字将逼近38,000;彼时,国际枢纽的数量将从60个增加到80个,收入客公里(RPK)将从目前的7.4万亿(收入客英里4.6万亿)上升至12万亿(收入客英里7.5万亿)。
这种增长本身就是一种颠覆。虽然航空航天领域的门槛相当高——毕竟对资本投入和专业性有一定要求,但是,仍有潜在的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想要瓜分一大部分业务。
例如,在国家计划的引领下,中国已经开始发展自己的航空航天产业,力求在2025年成长为几个重工业领域的全球制造商。虽然许多人认为,要想真正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全球性竞争选手,中国可能还需要十年的时间。但是中国已经充分展现了其快速打入其他行业市场的能力:比如汽车制造,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还有太阳能板,中国在几年之内就成了世界领先的太阳能板制造商,并不需要几十年时间。
数字化影响
正如大多数行业一样,数字化也在重塑航空航天业——从收集机上数据的各种传感器,到最终的无人驾驶飞行。目前,来自飞机上的不间断的实时信息流,可以帮助地面操作和飞行员更新系统及设备状态、及时获取当前和不久之后的天气状况。比如,不久的将来,这些智能、互联的飞机,可以使用实时数据调整飞行路线,最大程度上提高燃油效率、规避湍流,甚至着陆后也无需再等待登机门开启。
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收集和分析产生的大量数据。这一压力落在飞机及发动机制造商身上,要求其增加更多传感器、增强实时画面捕捉能力,以便了解飞行中或地面上的飞机动态——不过关于这一问题,人工智能也已开始产生作用。
至于航空航天业价值链中的“维护”端,预见性维护——即借助分析法,尽可能精确地判断某一飞机部件何时需要更换——彰显了其帮助改善效率的能力。虽然这一方法已存在多年,但是不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维护、维修和彻底检修的相关操作,现在才开始接受这一方式,以确保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得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上减少设备检查的次数,同时保证飞机安全性达到最优。
3D和自动化
如若借助3D技术打印部件——也称“增材制造”,维修时间也可缩短;而且这样就可以在距离飞机维修点较近的地方生产零部件。不过,这么一来,效率提高的同时,航空航天业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可能会遭到破坏,特定参与者可能会受到影响。
从长远来看,最大的数字化颠覆可能是实现“单一飞行员”驾驶,甚至是没有飞行员的遥控和自动驾驶。不过,要想让公众接受这种改进,还是很具挑战性的——尽管两者都致力于通过减少人为错误来增强飞行安全性。
不过,飞机制造商还是要做好最终制造此类飞机的准备,同时也要支持目前飞机内置自动运行系统的推广使用。像波音和空客这样的航空航天巨头都已开始开发无人机,未来将可载着乘客在城市间飞行——不管飞机上有没有飞行员。不过,一些数字化巨头和初创公司也采取了同样的举动。
对于乘客而言,航空航天业的数字化更应该是一场胜利:飞行会更舒适,因航班延误或取消导致的等待则会变少。虽然单个飞行员或自动驾驶飞行等重大变化仍受到广泛争议,但是大多数字化革命都是在旅客看不见的地方悄然发生的。
满足顾客需求
技术并不是引领“颠覆”的唯一驱动力。航空公司和旅客也要求改变。为了搞活客户关系,运营商也指望制造商能想想办法,好让他们提供与众不同的旅客服务,吸引新的顾客。一个重要因素是,数字化所需要的“连接”不能中断:互联飞机不仅要传达自身状态,也需要让旅客时刻在线。
航司也想要新颖的客舱设计。如果飞机配置的是模块化客舱,航空公司就可以随时更改客舱设置,充分利用未占用的空间。例如,如果飞机上只售出80%的座位,那么客舱的某一部分就可以改造成商务旅客的工作区、休息室、或者是儿童游戏室。
乘客和股东——更不用说一些国家及其监管机构——还要求航空公司减少碳足迹。航空公司已经与监管机构合作提升燃油效率,但作为一个不断增长的、且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行业,航空业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电动发动机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这样可以减少噪音,夜间飞行无需担心噪音烦扰。这样的话,人们就能在更方便的时段出行,机场拥堵将会减少,航空公司的资产效率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最后,航司和旅客也希望飞行能更快捷、并与其他出行方式更好地衔接起来。这也许意味着,你可以搭乘超音速航班从伦敦飞往悉尼,或者坐SpaceX火箭从北京飞到里约热内卢参加狂欢节;而超级高铁也将机场和市中心连接起来。虽然这种长期的、极富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引发了不少议论,但是还需在追求速度与减少排放之间求得平衡,而且在此之前,可能还得开发出新型的推进系统。
新的商业模式
这种对于变化的需求,最终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制造商的商业模式,并迫使其改变运营方式。为了实现可持续及可预见增长,飞机及发动机制造商正在开发一个新渠道:将业务拓展到维护和服务。但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要求制造商考虑新的财务和所有权架构(例如租赁而不是销售飞机)或者在认购的基础上提供产品及服务捆绑包。例如,向航空公司提供的捆绑包可能包括租赁飞机、快速维护、定期舱室更换以及相关数据馈送。
航空航天制造商还需要增加对机器学习、机器人及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研发出更灵活、更快速的飞机生产流程。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制造商在生产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响应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制造商也能更快地改进设计,例如开发新的喷气燃料或推进系统。
对航空航天制造商而言,幸运的是,这种“颠覆”在增长与繁荣的时期到来,他们有充分的资源来实行变革;而且它是紧跟着其他行业的颠覆而来,航空航天业可以从前人经验中吸取教训。不过毫无疑问,最重要的一课是,无论在哪个行业里,最终赢家都是那些走在“颠覆”之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