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民航组织第39届大会9月27日至10月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经过各方艰苦谈判,直到大会最后才达成第一个全球性行业基于市场减排机制协议,在推动国际航空运输绿色发展方面做出积极尝试。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民航大国,中国在推动绿色航空,推动循环低碳的国际民航合作过程中,积极发挥应尽的大国责任。
持之以恒:中国民航绿色发展长期战略
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中国民航将绿色发展融入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积极采取行动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通过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安全、效益、服务、环保四位一体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现代化民航。
据中国民航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1-2015年,中国民航在全行业推动实施了八大类1200多个节能减排项目,总投资额近135亿元人民币(不含新飞机购置)。2015年,中国民航吨公里油耗0.294公斤,较2005年下降13.5%。今年5月,中国在正式向国际民航组织秘书处提交了新版国家行动计划,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在绿色民航发展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中国在积极控制和减少自身航空能耗与排放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合作,愿意承担与本国发展阶段和能力相符的责任,并为推动构建包容、公平、合理、可行的全球国际航空减排框架做出贡献。
这位负责人表示,国际航空排放是人类排放的一部分,国际航空减排应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内,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开展相关工作,发达国家要率先行动并为发展中国家积极行动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援助。
全球市场机制进程——中国贡献
据介绍,此次协议达成,可谓一波三折、来之不易。2014年以来,国际民航组织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全力推进机制方案设计,中方始终坚持一贯立场,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其历史排放责任。
到2016年初,各方分歧仍然巨大。主要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减排模式,难以照顾到各国不同国情和各自能力,更难以找到行动起点。
为促进第39届大会气候变化谈判取得积极成果,中方建议国际民航组织各方应借鉴《巴黎协定》成功经验,将“自主贡献”、自下而上的减排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方案设计,同时建议各方正视当前矛盾与分歧,以务实的态度参加谈判。中方倡议得到多数国家支持或响应,为各方寻找共识点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
今年5月以来,以中方倡议为基础的谈判不断取得进展,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大会期间,为推动大会最终取得积极成果,中国代表团就如何体现区分、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与包括大会主席、理事会主席、美国、欧盟等主要相关方进行了多轮磋商。最终各方终于达成相互妥协,形成了第一个全球性行业基于市场减排机制。中方所做积极贡献和表现的巨大诚意,得到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主席、大会主席和与会各主要谈判方的认可。
国际航空减排的起点:面对落实的挑战
大会通过的市场机制决议提出,该机制将从2021年至2035年分三阶段实施,包括试验期(2021-2023年)、第一阶段(2024-2026年)及第二阶段(2027-2035年)。
这其中,试验期和第一阶段各国自愿参与,发达国家应率先参与,承担历史责任;第二阶段为国际航空活动全球占比高于0.5%以上的国家或国际航空活动全球累计占比90%以上的国家参与。减排责任分配方法为行业100%计算方法,2030年后适当增加个体占比。
这总体上坚持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决议中还强调,要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该机制提供援助,并就该机制实施情况和影响每三年开展一次审评。
中方认为,该决议照顾到了各方的核心关切,是一份相对包容的文件,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果。同时,中方也认识到并请各方注意到,这仅是国际航空减排事业的一个新起点,决议能否有效落实,国际民航组织仍将面临很多挑战。
据介绍,航空二氧化碳排放全球占比不足2%,但增长较快,一直备受全球瞩目。减少航空排放的主要措施包括:改进技术、改善运营、实施市场机制及使用可持续替代燃料等。。
中国代表团认为,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发展,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在国际民航组织处理国际航空减排问题应首先考虑发展问题,应坚持在发展中减排,在减排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