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第五届沈阳法库国际飞行大会暨2016中国沈阳国际航空博览会(以下简称“沈阳航展”)北京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副秘书长孙守军表示,航空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提供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用得上的服务。
这样的说法似乎意味着,很多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航空产业,要更“接地气”了。与想象中的技术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神秘难测不同,航空产业的发展定位并非“空对空”,而是精准对接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一方面,满足最基本的安全需要,让民众安心。在今年8月的沈阳航展上,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将联合多家企业和多地政府应急办,创建航空应急救援联盟,履行空中“120”和空中“999”的社会职责,服务于大众,同时紧急情况下配合国家应对各种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及维稳反恐事件;另一方面,为满足老百姓日益丰富的物质、精神需求,“航空+”已经成为该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航空体育竞赛、驾照培训、空中旅游、航空电商、航空金融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推出已渐渐为大家所接受。
由此可见,航空产业发展不仅需要飞机制造、精密仪器、导航等硬科技水平的提升,以此实现技术支撑,也离不开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来精准匹配供给与需求。
实际上,不仅是航空产业,任何一个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都不应脱离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那么,这种更“接地气”的发展方向反映出哪些新变化?
首先,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在资源稀缺时,供给者往往占据主动地位。如今这种情形已成过去。但在部分垄断行业、或稀缺资源占有者、或在一定时期内卖方优势的领域中,傲慢与短视的现象仍然存在,不重视市场需求的真正变化,造成供给效率低下和资源的滥用。
随着生产力提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很多领域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用脚投票”的消费者更具话语权。这种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供给方研判市场需求和规律,投其所好,以此谋求生存与发展。
其次,市场规律渐成主导,精准供给渐成趋势。
随着政府简政放权、降低多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创业创新、竞争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杀入“市场”,通过充分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正如我们所知,决定消费者坐哪个航空公司的不是行政指令,而是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以及成本。要想争取到“消费者”,产业发展方向的规划者必须通过更加精准的市场分析和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对接需求,这样的供给会效率更高。
再次,消费升级决定了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也对供给方提出了更大挑战。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消费升级,但消费升级与“消费支出越来越高”并无必然联系,更多应是体现在服务水平的提升上。
因此,从供给方的角度来看,不是提供更贵的产品,而是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产品。不仅航空产业的发展与上述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他产业的市场参与者也需要思考,如何在性价比之选、情怀品质系列以及奢侈品系列之中找准定位,立住脚跟,接受消费者的考验。
总之,航空产业发展布局更“接地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出在供需关系扭转的背景之下,尊重市场规律的发展规划取代了“拍脑袋”意见,同时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对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过去的“我提供什么你接受什么”,到现在的“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再到未来可能的“通过正向或负向刺激引导、创造出需求”,正是市场逐步成熟的标志,也是消费升级推动的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