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探寻提升我国民航气象服务能力新路径

发布日期:2015-11-19 来源:未知 下载此文章

       民航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这话一点儿都不假。作为受天气影响极大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积冰、暴雨、大风、大雪、大雾、雷暴、沙尘暴、风切变等天气现象,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航飞行的安全和正点。

  而准确预报上述重要天气,对于提高航班运行效率至关重要。如果民航相关单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预报,就能够根据预报提前作出预案,调整航班计划,发布权威信息,有序引导旅客合理安排行程,与此同时,在大雾、雷暴等重要天气发生时,相关单位也能够及时根据雷暴空间分布和强度、能见度及变化信息,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提高运行和服务质量。

  从目前民航的气象服务水平来看,提前预测较大范围的天气变化并不是什么问题,但随着我国民航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航班量的不断增长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探寻提升我国民航气象服务能力的新路径,已成为我国民航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民航如果离开气象,就寸步难行”

  除业内专业人士外,绝大多数人对于民航气象服务了解甚少,一般只是浅显地认为其与日常的公众天气预报无异。

  事实上,与公众气象服务相比,民航气象服务对气象服务的精细化、信息的实时性要求更高,两者在气象要素观测和预报的种类、精度、及时性等方面的要求有明显不同。比如,关于飞机积冰、颠簸、风切变的信息,对航空气象服务而言,定点、定量的服务要求比较高,飞行过程不仅需要准确的起飞地、起飞时刻的气象要素分布,而且需要降落机场、备降机场、航路从地面到高空的气象要素及其变化。

  而由于飞机在大气中飞行,大气状态时刻影响着飞行活动,因此,天气对于飞行活动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就曾公开表示:“民航与气象联系紧密,民航如果离开气象,就寸步难行。”

  虽然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飞机的性能在不断提高,但天气和恶劣气象条件对飞行的影响却依然存在,甚至对航班大流量运行时的航空运输效率影响变得更大。数据显示,在国际上,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统计,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严重飞行事故占全球民航总事故的10%-15%,与气象条件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故占民航总事故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国内,民航局发布的《关于2014年航班正常情况的通报》显示,在2014年影响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的诸多因素中,天气原因占到了近25%,在影响48个主要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的诸多因素中,天气原因同样占到了20%以上。

  举例来说,飞机能否起降,与起飞和降落机场能见度和云高这两个因素有很大相关性,当大雾天气时,飞机因机场的能见度达不到标准而无法正常起降,这不仅打乱旅客的行程,而且会使机场正常的运行秩序受到影响,有可能造成大面积航班延误,甚至会导致整个机场因天气关闭,严重影响民航运行效率。

  规章政策引导  推进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民航的气象服务主要采取“全国民航气象中心-地区气象中心-机场气象台”三级运行模式。其中,全国民航气象中心主要负责制作发布指定高度层的区域预报和航路预报,国内气象情报和与国际飞行有关的气象情报的收集、转发和交换,制作并向全国机场气象台发布业务指导产品等,地区气象中心主要负责制作发布指定高度层的区域预报和航路(航线)预报,本地区及与之相关的气象情报的收集、转发和交换,制作并向本地区机场气象台发布业务指导产品;而机场气象台则主要负责实施本机场的天气探测,监视本机场的天气情况,发布机场天气报告,分析气象资料,制作和发布机场预报、着陆预报、起飞预报、机场警报和风切变警报,并根据有关气象管理机构的指定,制作发布指定高度层的区域预报和航路(航线)预报,为航空气象用户提供气象服务。

  完善的规章标准体系建设对于民航气象服务同样重要。据民航局空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民航气象工作已建立了较全的规章标准体系,其中包括3部规章、28部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拥有了一支专业全面的气象专业服务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民航安全和运行效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特别是通过《中国民航气象观测技术应用政策》的引导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当前在气象观测方面,我国的大部分运输机场均具有自动化的测温、测风、测压、测湿技术和RVR计算技术,部分机场具备了雷达探测技术;在预报方面,所有运输机场均装备机场预报系统,数值天气预报等现代技术也在不断应用;在信息获取与处理方面,大多数运输机场装备了气象信息处理系统,能够获得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观测信息,大多数机场能够获得国家气象的气象资料与产品。

  除此之外,记者从民航局空管办获悉,民航气象部门近年来一直在积极与国内外合作,开展观测技术、预报技术、预警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气象信息集成对飞行效率影响的研究》、《对流天气对流量影响的研究》、《气象服务质量评估研究》等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经过行业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民航的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机场气象观测能力全面提升,气象信息不断丰富,重要天气预报能力明显提高,气象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放合作  促进气象信息的高效共享

  在为中国民航近年来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不少业内人士也对当前其所面临的挑战表示出了一丝担忧。他们认为,随着我国民航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航班量的不断增长对气象信息的种类、气象信息的时空分辨率、灾害性天气预警的及时性、气象服务的及时性、重要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民航气象信息资源不充分的问题较为明显,特别是存在区域和航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综合气象资料不足、气象信息共享水平与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在信息的共享和融合方面,我国民航气象服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提高气象信息的共享水平,对中国民航的确具有重要意义。”民航局空管办相关负责人对上述观点表示赞同,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民航气象观测技术应用政策》中就指出,“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国家通讯资源,拓宽获取国家和地方气象、军队等部门观测信息的渠道,扩大获取观测信息的广度和范围,共享国家气象等部门的观测资源;加快推进民用机场自动气象站和自动观测系统实时气象信息网、民航气象服务网站等民航气象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民航气象观测实时信息在民航气象服务机构、管制、机场、航空公司之间的共享。”

  记者也发现,在近几年的行业空管领域大大小小的会议上,都会提到加强气象信息共享的概念。在今年召开的民航气象工作专题会议上,民航局副局长王志清就曾重点谈到了这一问题,他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共享民航内部资源,要提高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的气象信息共享水平;另一方面民航要加强与外部单位的合作,积极利用国家气象等外部资源,走行业主导、社会支持、市场服务之路,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强化合作、共享的理念,要利用好国家促进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政策支持,用互联网﹢气象的理念,提高气象信息共享水平。

  据了解,目前民航相关部门正在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提升气象信息处理、共享和服务能力,有效破除信息共享中的技术和非技术障碍,采用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等技术,提高气象雷达、卫星、自动观测的数据充分集成和融合。与此同时,各地区的相关部门也均已制定推进气象信息共享的行动方案,有效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工作,气象雷达、自动观测、航空器观测等信息正在推向更广、更深的应用。

  “我相信,创新、共享、合作将为中国民航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最终促进我国民航气象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民航局空管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上一篇:澳门机场举行摄影大赛颁奖仪式暨作品展览

下一篇:尼加拉瓜一直升机坠毁 致3人遇难1人失踪

主办单位:民航发展网     承办单位:北京盛世华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68160386    传真:010-88210800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其言论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

工信部备案许可:京ICP备190535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