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扎堆造小飞机,无人涉足国产航空发动机制造的现象在珠西装洽会上引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的忧虑。由清华大学研发的我国首款航空柴油发动机有望在珠海落户投产,终结中国通航飞机“心脏”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没有一家搞发动机
刘大响在出席装洽会期间一个航空产业园推介会时说,当前通航产业蓬勃发展,各地目前有十余个航空产业园,通航企业如雨后春笋,但自己走了很多地方,走了很多个航空产业园,主要是搞飞机,没有一家搞发动机,飞机使用的发动机要么用旧发动机改装一下,要么向国外买,“我们没有“心脏”不行,通用航空业的用自己的发动机。”
企业为何不热衷研发自主航空发动机?多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通航业内人士同样满腹委屈,称发动机技术难度大,从立项、研究、试验到上市,一款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可能需要十几年,技术要求非常高,成本动辄几个亿,十几个亿,即便最终研发成功,发动机进行测试还需试验,相关设备投入更是天文数字,动辄几十个亿,民营资本很难承受。
对此,刘大响坦言,飞机发动机要做很多实验,一个通用航空公司要购买那么多试验设备很难,他已经向航空工业等单位汇报,希望中航工业搭建好(发动机试验)平台,在保密的前提下,探索如何为通航服务。
首款国产航空柴油发动机亮相
不过,中国通航飞机长期依赖“外国心”的历史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总结。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携带我国首款国产航空柴油飞机发动机亮相本次装洽会,有望落户珠海投产。
研究团队一名吴姓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属于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自十几年前就开始研发发动机,2008年左右正式申报立项,目前已成功掌握了航空柴油发动机技术。
清华大学此次展出的一款电控单缸柴油发动机据介绍所有部件已100%实现国产,未来可广泛用于轻型飞机和汽车。研究团队成员还解释,将主攻方向放在柴油发动机,而不是速度更快的喷气式发动机,原因是经市场调研,目前比起喷气式发动机,飞同样的距离柴油发动机可节省近一半燃料,飞行更经济,通用飞机目前大部分都使用柴油发动机,而且这种发动机还能应用在汽车上,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刘大响认同这一判断,称随着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将来60%的通用飞机预计仍将采用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具有耗油低,污染小、经济性好、安全性好等特点,而且技术难度也比喷气式发动机低。
距世界顶级水平落后5年
不过,这款“中国心”距投入市场仍有一段路要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展出的发动机后续还需进行大量实验,获取发动机的所有参数,并确保安全,初步预计仍需5年左右才能正式投入市场,“前期会在汽车上使用,确保稳定可靠后我们才会把它用到飞机上。”
由于研发起步晚,时间短,我国首款航空柴油发动机距国际顶尖水平也有差距。项目组成员坦言,国外研发类似的发动机已经有30多年历史,我国仅有十几年,经过这几年的奋起直追,目前的发动机技术已经赶上了国际水平,但与世界顶级水平相比还落后了约5年时间。
他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西方对中国采取技术封锁,涉及发动机制造的精密设备无法进口,全部需要从头开始、自主研发,所需时间相对较长。
工作人员称,该发动机项目有望落户珠海生产制造,但最终选址工作还未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