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小学课堂上,孩子们正穿着那些你我多次乘机都没见过的充气救生衣,由专业的空乘亲自示范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自救。相信你一定会为这样的安全教育竖起大拇指。今年教师节前后,各大航企选派空乘人员走进中小学教室,为学生们上了一节节生动的航空安全课。如果这样的安全教育能够常态化,惠及更多的孩子并传递给他们的家长该有多好。
航空安全教育就很少走出舱门,只在起飞前的几分钟简短培训航空安全常识,实际上很难对旅客起到作用,更难以培养他们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动作的下意识反应。前不久就有旅客不顾飞行途中的颠簸,给孩子喂糖果不慎吸入气管,所幸空乘人员及时抢救才避免悲剧的发生。航空安全意识淡漠,不仅是首次乘机的旅客存在的问题,还存在于经常乘机的旅客中,可见航空安全教育还远未在行动中显效。
航空安全不是一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选择题,而是一道问答题,它还包括一整套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以及遇到突发情况的自救能力。这种自救能力必须很早就要培养,才能在事故中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反观我国的大学、中小学校,目前的安全教育很少涉及航空安全。这一方面是学校缺乏专业师资所致,另一方面也与航企无力做到广泛的教育覆盖有关。
对于操作性、专业性“双高”的航空安全教育,必须航企牵头,投入专业人员和设备资源,才能有效填补学校和社会的空白。然而,谁来支付这笔投入?在呼吁政府给予保障的同时,航企不妨将教育与营销适度结合,让经济效益为社会效益买单,让市场持续支撑航空安全教育等社会公益活动。
多动点儿脑筋,就会发现在暑期或长假旅游高峰到来之前,学校蕴含着巨大的旅游需求。航企可以主动作为,与所在地学校形成积极联动,提供简单实用的安全教育手册,带上真实的安全自救设备进入课堂,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场景模拟中,进行安全演练。这样才能从小树立起孩子们的航空安全意识,帮助他们在遇到风险时有能力自救。在培训活动中,航企可以顺带介绍旅游线路或优惠活动,通过提供教育服务获得商业价值,不失为一种营销智慧。对于航企来说,社会美誉度的形成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航空服务口碑之外,利用已有资源提升社会贡献度也是必要的加分。(冯帆)
下一篇:2015中国通用航空高峰论坛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