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旅客致电本报称,在乘机时被告知因军事演习需要在机上等待几个小时。旅客不禁发问,像这样因为各种原因让旅客在飞机上长时间等待,有没有规则可循?为什么不能让大家下机等?这样做是航空公司为了保证自己的正常率吗?
针对读者提出的问题,笔者查阅了中国民用航空局2016年5月20日印发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简称《规定》),其中将航班延误分为航班出港延误与机上延误。对于机上延误的解释为:航班飞机关舱门后至起飞前或者降落后至开舱门前,旅客在航空器内等待超过机场规定的地面滑行时间的情况。上文旅客遇见的情况便属于此类。那么为何会出现旅客需要在机上等待的情况呢?
塔台会告诉航空公司指挥中心航班的起飞时刻,指挥中心再传递给机长,机长按规定时间通知地面,组织上客。塔台给出的时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时间确定,比如航路情况很好,可以按时起飞,旅客就可以在地面等待,按时间登机。还有一种情况,塔台给出的时间是预计的,可能目的地天气不好,交通管制(交通管制是空管局的措施,原因可能是某地天气不好影响了整个航路,也可能是军事演习,或某个机场因恶劣天气临时关闭等),不确定什么时候会好转,这个预计时间有可能比之后给出的实际时间早,也可能晚。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不能确定何时才能起飞,为什么要让旅客登机,而不能在候机厅等?
尽管不能确定起飞时间,但飞机起飞需要“排队”,只有做好全部准备才能申请起飞,这样一来,塔台一旦给出准确时刻,飞机就能立即起飞。所以说,让旅客在飞机上等待,是为了节省后续时间。总的来说,民航的运行环境很复杂,受航路、天气等很多因素影响,一架航班起飞,需要空管局、航空公司、机场多家单位的共同保障,航空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让旅客在机上等待,是因为航空公司的正常率按关舱门的时间来计算吗?对此,多家航空公司表示,正常率的计算方式比较复杂,每天的首班和其他航班还会分别考核,关舱门的时间只是考核的其中一项。只有准时关舱门,才有准时起飞的可能,因此,考核关舱门是为了提高正常率。
此外,《规定》在第三节第三十三条表明,发生机上延误后,承运人应当每30分钟向旅客通告延误原因、预计延误时间等航班动态信息。由于流量控制、军事活动等原因造成机上延误的,空管部门应当每30分钟向承运人通告航班动态信息。第三十五条表明,机上延误超过3个小时(含)且无明确起飞时间的,承运人应当在不违反航空安全、安全保卫规定的情况下,安排旅客下飞机等待。也就是说,旅客遇到机上延误后,最多在机上等待3小时,且起飞信息会实时通报给大家。航空公司也要按照《规定》,为旅客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