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鸣默
据媒体报道,北京时间3月23日上午11点49分,一名60岁的女性旅客搭乘国内某航空公司587次班机飞往纽约途中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并出现呼吸困难,一度抽搐昏迷,情况十分危急。本着救人第一的原则,机组果断作出了备降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的决定。最后这名危在旦夕的乘客终于获救。
为了能够安全备降,机组在空中释放了30吨航油,以保证飞机能够以最大着陆重量降落。以2018年3月1日起执行的航空煤油出厂价格4986元/吨计算,该航空公司此次放油30吨的直接经济损失将不低于15万元人民币。再加上备降后重新补充的航油费油,以及机场起降费、飞机折旧成本(以飞行小时计)、飞机勤务费、其他旅客延误导致的后续费用等,此次备降救人或将花费数十万元人民币。
那么,花这么多钱,只为处置一个遭遇突发状况的旅客,值得吗?
答案当然是:值!
以人为核心、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本就是一个适合各种场景的优先原则。不仅是飞机出行如此,火车、汽车、轮船等一切交通工具出行遭遇突发状况,都理应做到“生命至上”。正所谓是“燃油有价,生命无价”。按照现行行业惯例,如遇旅客突发状况需要作出各种各样的处置,其费用成本由航空公司承担。因此,必须为该航司机组急救处置行为点赞。
诸如飞机备降救人、火车临时停车救人等,已经成为现代交通的常有之事。17年12月,北京飞成都航班因乘客突发疾病返航救人;18年春运期间,铁路方面曾多次发生旅客疾病而临时停车、临时改停小站救人的事例。这些都是成功处置的例子,但同样,也曾发生过旅客列车上突发疾病请示开车门遭拒而死亡案例。
因此,当处置旅客突发意外成为“常态”,承运方如何提前制定预案事先规避和科学有效处理,乘客如何注意自身健康条件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出行,也同样值得关注。
像列车突发疾病请示开门遭拒而死亡的事件,并非不能提前应对。以航空公司为例,对于一条航线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飞机性能、规划了沿途可备降机场、制定了明确的应对手册、并设计了机长决断机制等,来保证突发疾病旅客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处置。列车运行均是依据图定时刻和路线运营,对于全线站点是否可应急处置等,理应做好提前规划。
此外,查询数据可知,各家航空、铁路承运方的运输规则中,均有关于特定健康条件下,旅客不适宜搭乘飞机、火车的相关规定。但现实中,诸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旅客,其未发病时的状态与普通人并无两样,承运方并不容易辨别旅客是否可能存在健康隐患,因而只能通过宣传等途径来提高旅客对乘坐交通工具可能带来的后果的认识。
但承运方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加强对乘务人员的急救培训,确保乘务员能够第一时间科学处置;对近些年国内外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的高发疾病进行统计,完善应急药品种类;设立相应机制,鼓励从事医务工作的旅客等能够主动参与处置,等等。在这些方面,国内航空公司和铁路部门依旧有所欠缺。(陈鸣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