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韦尔、巴航工业这些巨头每年都会发布自己的行业预测,不过熟悉这些预测的人都知道,它们通常只有两个结果:对市场审慎乐观,或者非常乐观。即使是在行业遭受大幅下降时,也很少有业内人士唱衰本行业。那么面对这些分析报告,我们给如何去解读它们呢?
霍尼韦尔的展望报告
2014年年末,飞机引擎制造巨头霍尼韦尔像往年一样发布了《全球公务航空展望报告》,该报告预测2014年至2024年间全球将交付多达9450架新公务机,总值达2800亿美元。
霍尼韦尔预测,在即将结束的2014年,全球交付的新公务机将达到650~675架,较之去年略微增长了几个百分点。而这并不可观的增长量,霍尼韦尔认为很大原因是由于新机型的推出。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公务与通用航空总裁Brian Sill表示:“考虑到多款新机型的推出,以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预计2015年公务机交付总量仍将稳步上升。”
对于亚太地区的公务机市场,霍尼韦尔的年度调查显示,过去5年,亚太地区飞机数量一直呈两位数增长,未来数年仍将保持强劲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在今年的调查中,有新机采购意向的受访者中约有30%在一年内有采购计划。比较过去两次调查的结果,市场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不过,由于亚太区主要经济体增长低迷,区域紧张局势进一步升温,公务机运营商的市场热情正在回落。
不过Brian Sill认为:“亚太地区2014年的调查结果只是基于部分运营商数据,我们认为该调查数据并不代表亚太区潜在基本增长驱动有任何变化。”
总体来说,霍尼韦尔公务航空市场长远的发展是非常乐观,而对于2015年的市场发展保有审慎乐观的态度。
预测的准确度有多少?
每年,像霍尼韦尔、庞巴迪、巴航工业等大型公务机企业都会拿出自己的行业分析报告。这些分析报告通常也就只有两个答案,如果不是对市场审慎乐观,就是对市场非常看好。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制造商自己对行业充满正能量地分析呢?
美国公务航空专家艾拉斯戴尔·惠特曾经在预测2012年行业形势时说过:“他们说只有傻子才会预测未来,如果这是真的,只有一个真正的傻子才会把它发给成千的人,鉴于此免责声明,我把我的预测发给你们。”
2007年当全球公务机市场一片大好时,霍尼韦尔曾预测2008年全球公务机交付数达到1300架,2010年前年交付数仍会保持在1200至1400架,2007至2017年将共交付14000架公务机。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公务机交付量逐年锐减,到2012年全球公务机交付量只有672架,只有2008年时的一半左右,与霍尼韦尔的预测相去甚远。
在2013年霍尼韦尔的预测中,俄罗斯将是欧洲未来公务机的大单采购者,是欧洲公务机市场发展的支撑者。但在今年的分析报告中,霍尼韦尔提到:“由于西方就乌克兰危机对俄加大制裁力度,俄罗斯也将减少新飞机采购数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调查中俄罗斯的反馈仍然有限,小规模的抽样样本给调查带来了波动因素。”但就在霍尼韦尔的报告出台不到一个月,卢布开始大幅贬值,俄罗斯遭遇近十年来前所未有糟糕经济形势,如果霍尼韦尔的报告晚出台一个月,或许它对俄罗斯市场的分析会更加冷峻一些。
以上的例子说明,公务航空市场与全球经济、全球金融市场、国际政治乃至许多国家的国内政治都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例如巴航工业首席执行官费雷德里科·库拉多就曾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其反腐行动中开始打击铺张浪费一来,中国这里个世界增长最快的公务机市场陷入了停止。他说,冲击来得既剧烈又突然,中国国企高管以及政府官员不再包机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一定程度上,国内许多媒体对霍尼韦尔、庞巴迪等巨头每年发布的“审慎乐观”或“非常乐观”的行业分析都采取了盲从态度。所以“井喷”、“春天”等词汇才会在公务航空中不绝于耳。
预测中国公务航空
如果从统计学、数据分析的角度,大多数关于中国公务航空市场的分析通常都带有片面性。
庞巴迪曾表示,2011年至2020年期间,托付至中国的私人飞机数量将达960架。2021年至2030年期间,该数量将到达1400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预测略为谨慎,认为未来10年,中国买家将购进635架公务机。而这两家公司做出此预测的主要依据仅仅是:2012年,中国超级富豪达到157人,福布斯全球2000强的企业名单上,中国有207家企业入围,按照美欧市场规律,他们都是公务机的潜在用户。
而历年来霍尼韦尔、庞巴迪等企业对中国公务航空市场的预测,也都是偏感性的。霍尼韦尔的市场预测的一个主要依据,是对全球1500多家公务机运营商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所以其报告的“底色”是公务机运营市场。在中国,公务机运营商的数量和规模都远不及美欧市场,从统计学的角度,中国的运营商个体太少,我们无法忽略其个性,进而从宏观数据中找到市场发展的规律。所以这些国际巨头的报告对于中国通常市场的指导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马云说自己不信经济学家,某种意义上,虽然制造商们每年一度的行业预测能给我们许多启示,但中国通航产业、通航媒体还是应该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