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愚人节,微信上各种愚人段子很多,在线旅游领域的段子非“4月1日携程和去哪儿达成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完成两者合并”莫属,这个段子在坊间和圈内传言由来已久。之于传言,之于国内,并非捕风捉影,往往是传着传着就成真了。笔者想从金融资本视角下聊聊此段子背后的虚实逻辑。
忆往昔,携程凭借其本土化团队优势战胜了艺龙,成为现在国内OTA模式的翘楚;去哪儿傍上了互联网大佬战胜了酷讯,成为现在国内机票垂直搜索引擎的一哥。当携程和去哪儿坐上各自初创商业模式领域的头把交椅之后,携程和去哪儿便开启了两者在机票分销领域两种商业模式的直接PK。正所谓“无机票、不旅游”,在线旅游市场份额之争说到底就是机票分销市场份额之争。去哪儿依托百度的我国互联网第一流量入口的优势迅速提升其在机票分销市场的份额,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梁建章的“回归”改变了这一趋势,办法是携程引入机票供应商,携程引入了去哪儿的开放供应商模式,缩小了携程和去哪儿相同产品的线上价格差距。去哪儿也与时俱进,“自营产品”纷纷上线,大有再造携程之意。行业一二名的竞争其实并不复杂,分析一下对手在做什么,怎么做的,换个名字复制即可。为什么麦当劳对面往往有一家肯德基,原因就是对手市场在那里。
携程和百度都是上市公司,究其背后都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身影。这也注定了携程和去哪儿的发展走向——共谋发展而非血拼。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一致性和国际金融资本的一致性,绝不容忍他们手中的印钞机内耗,也必然要求携程和去哪儿的趋同性发展。曾经水火不容的嘀嘀和快的,它们的骤然合并就是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改变厂商竞争逻辑的生动案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线上公司尤为如此。携程和去哪儿已经进入了国际金融资本的投资回报期,如果携程和去哪儿的合并可以使携程和百度的股价大涨、市值大增,国际金融资本又何尝不会极力说服甚至威逼利诱企业的经营者“化干戈为玉帛”呢?在商业视角看似永远的敌人,在资本视角就是牵手的恋人。
随着航司机票代理费率的一降再降,对机票代理行业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坐市商”身份的携程和去哪儿,它们的利润空间在被不断挤压,走“国际范儿”是必由之路,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携程和去哪儿的合并未尝不是安内的最好路径。金融资本盘算着“携去哪儿程”独享中国在线旅游市场高速成长的盛宴,在2015年的愚人节是段子,在2016年的愚人节或许就是事实了。(民航资源网特约评论,作者: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