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0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工程就将竣工。这一天,吴志晖盼了十年。
吴志晖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指挥部高级业务经理,早在2008年,他就参与到新机场的前期工作中;2010年,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谋划成立之初,吴志晖作为最早的一批成员加入,全面负责北京新机场的整体规划工作。
大兴机场建设最高峰时期,有将近4万名劳动者,他是其中的一员,也是最重要的一员。
五年的规划设计 让一切取得最优平衡
1988年,20岁的吴志晖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民航工作,一直从事机场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先后参与了世界上6个国家、国内23个省份,共40多个机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一切的积累与沉淀的经验,都被他用在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规划建设中。
在新机场近五年的规划设计中,吴志晖首先比较了世界上具有多个机场的城市,将它们的民航发展及对城市带动情况形成了详实的专题报告,再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让人们都意识到,在首都地区再新建一座机场,迫在眉睫。
新建机场的选址也是一个难题,需要综合考量空域、旅客便捷抵达、征地拆迁成本等诸多问题。
而南各庄场址正处在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末端,随着后续几年周边区域规划的逐步出台,大兴机场位于北京、雄安、天津等腰三角形的正中心位置,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连线的正中点。
吴志晖回忆,最初的规划报告里,他曾畅想新建机场“力争成为京津冀中心机场”。当前来看,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兴机场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示范的样板。
为了解决让旅客便捷抵达大兴机场的问题,吴志晖与团队联合多家相关交通规划部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往来大兴机场交通接驳方式设计,最终形成了目前“五纵两横”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轨道交通线在大兴机场航站楼正下方纵贯穿越并设站的方案——旅客在航站楼地下二层站台层下车后,只需要步行车身的距离,即可搭乘电梯直接升至出发层办理乘机手续,实现真正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
四年余工程建设 成就一座傲然于世的新国门
2016年6月,在大兴机场全面建设阶段,因工作需要,吴志晖被调至飞行区工程部,主持飞行区工程建设。
面对新的环境和职责,他在自己快速适应的同时,还组织飞行区全体施工单位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激发大家的参建热情。
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雾霾、交通运输不便等不利影响因素,经受住了施工面积大、质量要求高、多工种多工序交叉施工的诸多困难,深入开展土方和地基处理工程,统筹开展全场雨水排水、下穿通道、道面基层、通信管道、灯光、电力、消防等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根据大兴机场本期7200万年客流量的规划,结合旅客使用便捷度和资源分配使用情况,吴志晖与团队选择了建设一座70万平米航站楼的方案,并采用中央放射的五指廊构型。
这种构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指廊短,旅客安检后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约600米,步行时间不超过8分钟。
五指廊的构型,同样带来了4公里多的空侧延展面,实现了最大限度的79个近机位,优于同等规模机场,可以让更多的航班靠桥停泊,让旅客减少乘坐摆渡车的不便。
大兴机场本期一次性建成四条跑道,如此规模,世界少有,是吴志晖和规划设计团队在详实客流测算后一次大胆而必要的尝试。
为此,他根据200多种空侧运行模式组合,最终选择了“三纵一横”的全向跑道构型。
2018年12月底,“三纵一横”四条跑道全面贯通,工程进展得到民航局高度认可。
吴志晖获得过的荣誉很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民航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感动十年先进人物”等等。
面对这些荣誉,他总说是因为赶上了国家飞跃发展、民航快速成长的好时候,而其实,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有他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奋斗和奉献。
如今,他以参与历史、见证历史、创造历史的豪情,以“引领世界机场建设,打造全球空港标杆”为使命,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个国家重点工程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
挑战不可能,打开新世界。这就是中国的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