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机场空港 >

感知、互联、通向智慧机场(二)智慧机场到智慧民航

发布日期:2017-12-13 来源:未知 下载此文章

  在上一篇“智慧机场”的定义中,个人认为主要有四方面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强调,第一是智慧的技术手段,第二是智慧的方法,第三是智慧的内容,第四是智慧的目标。还需要说明的是,智慧机场的定义应当同样适用于智慧民航,因为“智慧”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同的。

  当前在智慧建设领域最热的词是“智慧社会”,个人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智慧社会”的提出,并不是将技术作为内容和目标,而是通过智慧的方法,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信息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解决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存在的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达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虽然社会的外延很大,但是对应各行各业来说,用信息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主要解决的内容是共通的,那就是“信息孤岛”、“增质提效”、“条块分割”、“与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及“跨越式发展”问题,通过解决了以上问题从而解决“发展不均衡与不充分”的问题。

  2017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暨航空安全工作会议”提出了民航强国应当具备八个基本特征,打造智慧机场应当是“实现制定国际民航规则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及“具有引领国际民航业发展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对于民航行业,依托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智慧”建设尚属起步阶段,这对中国民航来说是一个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会。

  笔者经过对智慧机场定义的研究,将智慧理论与打造智慧机场实践相结合,以及对当前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学习和思考之后,认为作为中国民航应当从全行业角度出发,通过打造“智慧民航”才能做到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民航强国的任务,支撑强国战略的实施。对于打造智慧民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首先,从民航业的行业特征来看,只有从打造“智慧民航”出发,依托“智慧”的技术和方法,调整优化自身的体制机制,解决民航行业自身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才能提高民航全产业链整体服务质量,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高质量民航服务的需求。

  “航空运输。是指以航空器进行经营性客货运输的航空活动。它的经营性表明这是一种商业活动,以盈利为目的,它又是运输活动,这种航空活动是交通运输的一个组成部分。民用航空由下面的3大部分组成: 政府部门、民航企业、民航机场,民用航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中有事业性的政府机构,有企业性质的航空公司,还有半企业性质的空港。各个部分协调运行才能保证民用航空事业的迅速前进。”

  以上是互联网对民航的解释和定义,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用航空的需求,民航需要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支持,只有解决好民航内部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做到系统各部分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才可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民航服务的需求。

  简单来说,民航内部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可能存在于民航企业之间:我们要解决航空公司之间,也可能是其他航空企业(油料、航材、销售等)之间,或者是航空公司与机场之间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民航内部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也可能存在于民航机场之间:比如说发达地区机场与欠发达地区的机场之间,枢纽与非枢纽机场之间。比如说资金充裕的机场可以充分实验各种先进的智慧技术手段,而资金无法落实的机场只能等智慧、看智慧、要智慧。

  当然,民航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还可能存在于民航管理部门或空管系统之间,比如说欠发达地区空管人才的短缺问题。我们应当思考一下通过智慧的技术和手段是否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目前的远程塔台,虚拟塔台,异地指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否应该首先应用于这些欠发达地区,从而解决不同地区空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另一方面,民用航空运输既带有赢利性质同时也带有为地区公众服务的事业性质。从中国民航的发展经历看,军队建制的民航体系到现在的企业、事业、政府共同管理运营的体制,如何解决民航的盈利属性和公共服务属性之间发展不均衡与不充分的问题,也是中国民航目前面临的内容。

  冯正霖局长在“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中提到:“随着行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民航运行体系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对行业发展协调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空管的CDM协同决策系统、机场的A-CDM协同放行系统,在整合资源、提高航班正常率以及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等方面的不同步、不兼容等问题,导致系统之间协调性不够、联动性不强”,正好说明中国民航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从服务对象方面来说,民航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旅客,同时也包括民航内部产业链的相互服务关系,比如说空管服务机场,机场服务航空公司,航空公司服务旅客,所有服务不仅仅是单向的,简单用服务链条描述并不贴切,应当用服务网络或者生态来描述更为合适。机场、航空公司、空管、油料等都是民航网络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所以,对于民航来说,应当通过打造智慧机场、智慧空管,智慧航空公司,智慧航油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内容,做到协调发展,同步发展。用智慧的技术和方法解决民航行业自身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把行业各部分的智慧整合起来,用“智慧民航”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次,将民航各单位的智慧建设提高到“智慧民航”有利于达到全行业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航空业从出生以来,一直被民众作为社会的先进行业来看待。飞机总是作为先进设备或工具的代名词。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对于社会其他行业来说,民航也是信息化程度比较集中,信息技术利用率非常高的行业。目前看民航践行“智慧”建设的主要内容,依然主要是增加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

  虽然民航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集中,信息技术利用率高。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旅客之间并没有完全形成通畅有效的数据信息共享,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体现。

  比如说航班延误后有许多旅客不理智,很多原因是旅客得不到有效透明的信息,如果航空公司、空管以及机场针对旅客的信息是开放的,许多情况下完全可以得到旅客的理解。如果数据是开放的,无论是行业管理者或者相关方都会知道导致延误的环节在哪里,这样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出问题的短板在哪里,从而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去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数据发现短板在哪里,通过数据的流动倒逼管理模式的改革,推动管理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互联的范围越广内容越多,互通的信息越大,越容易产生更高的价值。毫无疑问,对于机场内部来说,信息的互通肯定能够产生价值,这是打造智慧机场核心手段。那么,从智慧机场上升到智慧民航,有利于达到全行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可以更广泛的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可以更有效的发挥数据信息的价值。

  第三,从打造“智慧民航”出发有利于实现民航各单位及部门之间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促进民航全员参与创新,从而实现颠覆性创新,最终为民航强国、交通强国、科技强国服务。

  最近,中国民航局组织了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司、运输司、机场司、空管办等司局及民航规划研究机构,会同各地方省发改委、铁路、海关、国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同编制多个地区的航空枢纽战略规划。从规划设计单位的角度来看,这些规划的编制在服务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亦是对民航规划设计水平的极大的促进和提高。能够带来这个附加价值的主要的原因是通过“三融合五跨越”解决了各相关单位条块分割,规划设计闭门造车的问题。从“智慧”的含义来说,这个结果实际上就是打造智慧民航的效果,也符合“互联网+”的思维,就是1+1>2,依托融合跨越产生新的价值和附加价值。

  再比如说,对于提高机场效率和旅客体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安检,目前打造智慧机场的科技与设备最多的也体现在这个方面。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必定会改革现有的安检手段和流程。由于安全是民航的首要任务,所以仅仅靠机场来完成这方面的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智慧机场的建设必须依托行业内甚至行业外的融合及跨越。

  创新是有时效性的,一个创新内容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验,再经过更长时间的审查和审批,等待新的规范标准的出台后应用,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创新的内容估计已经落后了。

  所以说,民航强国必定来自于民航各方面的融合与跨域,必定来自于全产业链的创新,从行业管理、生产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运营全产业链出发才可能实现重大创新、颠覆性创新。

  以上从三个方面简单论述了一下为什么中国民航要从建设“智慧机场”到打造“智慧民航”。实际上打造智慧民航还有利于从行业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从民航教育科研出发,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总之,从“智慧民航”出发才能从科技角度构建全民航良好创新生态,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民航全面创新,促进民航强国、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高质量民航服务的需求。

上一篇:9400万人次的首都机场消费首次揭秘

下一篇:航空公司整合导致欧洲机场承压

主办单位:民航发展网     承办单位:北京盛世华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68160386    传真:010-88210800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其言论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

工信部备案许可:京ICP备190535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