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机场空港 >

首都机场拥抱“创时代”

发布日期:2015-08-25 来源:未知 下载此文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旅客吞吐量不断增长、运行资源日趋饱和的今天,首都机场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通过建立科技管理机制,搭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加速科技管理改革,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智慧机场建设、工程工艺创新、自主科技研发等关键内容,启动了机场发展的新引擎。当下,首都机场用科技支撑发展,用创新引领未来,用实际行动拥抱“创时代”。

  首都机场:互联“大”时代开启未来大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大量数据的收集、传输、处理等更加便捷,并逐步将大数据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用于预测和决策。而“互联网+”则是互联网融合传统产业,并且将其改造成具备互联网属性的新产业模式的一个过程。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

  迎合时代发展的新契机,首都机场逐步将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运用到生产运行、旅客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多个维度,打造具有互联“大”时代特点的智慧机场。

  互联“大”时代让生产更高效

  首都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高达8000多万人次,涉及的信息系统多达上百个。自2013年首都机场引入云计算以来,根据安全等级和服务级别,已经逐步完成了3朵“云”的搭建,即核心生产云、经营管理云和开发测试云。其中,核心生产云是民航业领先的云计算平台,上面运行着集成系统、安检系统等多个核心生产系统;经营管理云运行着首都机场的辅助经营管理系统;开发测试云则运行着首都机场所有的开发和测试系统。

  通过3朵“云”的搭建,逐步转变了现有的机场生产运行模式,完成了由原来的多个系统分散管理向集中化、自动化管理的转变,引入了资源的动态分配、部署、配置和资源回收机制,实现了软件和应用程序的自动安装及加载。此外,其将原有的两名系统维护人员,降低至单位系统一人维护,系统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接近0.5个数量级,数据存储量级由上百TB增至数PB,为进一步整理和分析数据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互联“大”时代让服务更便捷

  首都机场一直把提高旅客服务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首都机场携手微信,建设了全国首座微信智慧服务示范机场。首都机场以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支付为基础,联合商圈内的近200家商户、门店,为旅客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提升旅客消费体验。为期一周的“微信支付百万元红包”大规模促销活动,将首都机场的微信智慧服务行动推向了高潮。近日,首都机场在开展的“梦想之旅——我最摇摆”活动中,推出了首都机场智慧互动感知平台,再一次展现了“互联网+”与首都机场的有机融合。

  2014年6月,首都机场网站进行了“首都机场出租车合乘意向调查”,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愿意与他人合乘出租车。于是,首都机场推出了“彩虹拼车”手机客户端软件,其引入了互助出行、均摊油费的理念,也进一步缓解了高峰期打车难的问题,为旅客的安全、顺畅出行保驾护航。

  除此之外,首都机场还推出了3号航站楼楼内精准定位系统、机场地图服务系统,以及首都机场APP等一系列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服务旅客的新技术。

  互联“大”时代让管理更精细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海因里希法则”一直被奉为经典。该法则指出,在每一起事故背后,都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安全风险。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每一个不加以控制的安全风险,都有可能最终引发不安全事件乃至安全事故。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少出事,为了能够提前辨识安全风险并进行有效控制。

  借助互联网思维,首都机场推出了“安全随手拍”活动,员工对首都机场停机坪、航站楼、停车楼(场)及周边道路上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上报,“随手拍”办公室再会同相关部门核实、评估、控制、反馈。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创新举措,却给首都机场的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磊)

  “创新+”让特种车辆管理更高效

  有201辆特种车活跃在总面积达1573平方米的首都机场飞行区内,它们以快著称,包括除雪车、摩擦系数车、除胶车、扫道车等几十种车型。面对着数量如此之多的特种车,如何提高车辆的管理水平,如何靠技术创新驱动车辆管理等问题接踵而至,首都机场的车辆管理和维修技术支持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创新技术应用

  攻坚克难勇于突破

  技术创新是车辆管理工作中最难能可贵的一项突破。首都机场股份公司飞行区管理部的工作人员通过多年来参与解决车辆方面的问题,总结提炼出很多办法。例如,在除雪工作中,工作人员发现除雪车经常会出现油滤堵塞的故障,由此便联想到在二战时德军坦克在苏联无法正常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天气寒冷。从这一根源深挖下去,就有了“燃油清洁过滤机的研发”这一活动课题,并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4年,有人在除雪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落在除雪车扫刷挡板上的积雪,容易导致扫刷支撑小轮损坏。考虑到积水一旦落在跑道上容易变成冰块等外来物,威胁运行安全,于是,首都机场立即以“除雪车扫刷融雪装置的研发”为课题开展车辆创新改造研究,自主成功研发了散热装置,并经过两年的不断创新改造,最终研制成功。这一创举不仅将扫刷支撑小轮损坏率降为零,而且如果全部应用在除雪车上的话,与订购国外的装置相比能够节省272万元。

  除此之外,首都机场还在节约车辆维护成本、定点投入资金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大型除雪车的特种电瓶不同于一般车辆电瓶,它的电流大,且无法搭电,只能靠更换电瓶来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而换下来的特种电瓶由于没有充电装置,只能予以报废处理,一次就要耗费几千元的成本。为此,一个创新的想法产生了——为什么不将车载电瓶充电器备件改造成可接通220伏电源的充电装置,实现对特种电瓶的再充电呢?这一想法最终变成了现实,为首都机场节省了更换特种电瓶的成本支出。

  依托中国质量协会举行的全国QC成果比赛平台,2004年~2015年,首都机场先后获得国家级QC成果发布一等奖5次、二等奖2次,3次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十几年来,通过创新技术解决车辆的各种问题,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创新工作方法

  响应及时支援现场

  在冬季除雪时,时间至关重要,若能快速排除除雪车的故障,就能为旅客安全、高效出行提供多一份保障。多年来,首都机场注重管理方法创新,从一颗螺丝钉、一个零件开始,通过梳理工作流程,不断摸索、总结、创新,积累了很多创新的工作方法。

  为提高除雪车的报修效率,“110”式除雪车辆报修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以“总台指挥,分组处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的,对过去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进行整合,凝聚集体维修力量,集中优势人力解决现场技术难题。通过采用“110”式除雪车辆报修管理模式,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判断故障原因,通过统一调配维修专家,加快排除机械故障的速度。

  创新维保工具

  “护肤”场道提高效率

  受场道维护管理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限制,日常的车载装备必须满足轻便好用的要求才能被当做维修保养工具。为此,首都机场自主开展创新研究,结合一线需求创新研发了许多装备。例如,小型装备方面,利用废旧的前置滚刷扫雪车的刷毛发明了道面坏块“清扫神器”,并发明了道面清扫“百宝箱”,可帮助查道员轻松收纳由道面坏块产生的临时FOD;大型装备方面,通过改装报废的道面修补车,发明了集充电、轮胎充气、快速拆卸轮胎、补给液压油、电动吊卸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救援车。一旦车辆在跑道和滑行道上发生故障,功能强大的应急救援车就能派上用场。它能够像救火队员一样,在第一时间内赶至现场并带离故障车辆。(《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胡美玲、刘上智、余昂、吴善杰)

  新工艺 为滑行道桥“整容”

  在通往首都机场1号航站楼、2号航站楼的机场高速公路上屹立着一座始建于1976年的滑行东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飞机通过频繁以及自然因素,滑行东桥桥面、桥梁上部及部分下部结构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侵蚀。为了确保安全,首都机场于2012年启动了滑行东桥翻建改造工程。其翻建方法敢于创新,突破了传统工艺,成为了首都机场的专利技术。如今3年过去了,崭新的滑行东桥依然肩负着它的责任,见证着下跨机场高速公路日通行汽车18万辆,承担着首都机场每日200架次航班的滑行任务。

  新工艺 让安全有保障

  滑行东桥横跨华北地区最为繁忙的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桥下繁忙的交通流量令人叹为观止。作为进出首都机场1号航站楼、2号航站楼的主要通道,滑行东桥的建设意义重大。国内外类似项目很少,既要不断路施工,保证汽车在桥下高速公路上安全通行,又要化解桥体空间狭小与超宽大体积混凝土箱梁拆除的矛盾。此外,桥上航班绕行运行压力大,对工期要求迫切。因此,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和缩短工期对于施工是很大的挑战。

  在困难面前,经技术专家详细论证、反复调整方案、多次优化设计,首都机场的施工人员决定在保留桥梁下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加固。新桥桥体采用钢箱梁结构,减轻重量近1/3,增设了10部桥梁阻尼器,有效减少了地震对桥体纵向剪切力影响,大大增强了桥体的抗震能力;桥体增设了高钢肋板,在保证桥体重荷载能力(有效荷载能力为500吨)的前提下,减小了桥体厚度,增加了桥下空间净高度。多项技术措施并举,大大提高了桥体的结构性能,有力确保了桥梁安全。

  新工艺 带来新突破

  在建设过程中,首都机场在广泛参阅国际施工作法以及对类似项目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后,制订了《基于可移动防护体系不断路滑行道桥翻建施工工艺》,顺利完成了翻建施工。这项工艺已经获得了两项专利和一项省级施工作法,目前正在申报民航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级施工作法研究。新工艺具备了新特点,可移动防护体系针对滑行道超宽的特点,具有大跨度、可移动与高强度的特点,解决了传统桥梁拆除、新建过程中防护存在的不足问题,提高了拆除施工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同时仅在施工区域进行防护,相比整体防护节约了材料和成本支出;可移动防护体系为标准化预制构件、框架式结构,拆装方便,可长期重复循环使用,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可移动防护体系将施工空间有效隔离并兼有集水和承重功能,大幅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交通封闭的时间,可以在不断路的条件下完成桥梁的翻建工作,缓解了机场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整体工艺采用百吨位架桥机法和静力切割技术拆除大体积滑行桥梁,化整为零切割,分部分块吊离,克服了“吊车法”拆除的吨位有限,与“驼梁机”拆除施工空间不足的弊端;边拆边建,单设备双工序同步作业,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工期、成本。在大胆采用新工艺的同时,众多施工举措也是施工顺利完成的强有力保障。

  新工艺 要安全更要绿色节能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桥梁的翻建还体现了绿色节能的理念。滑行东桥的施工采用公路桥梁常用的200吨位架桥机,采用提升吊离施工,利用可移动体系给予切割桥体所需的足够时间,化整为零,将桥体累计切割了173块后进行拆除翻建,为项目创造了高效益。滑行东桥翻建项目工程内容丰富,涵盖防护、修复、加固、拆除与重建等工序,通过基于可移动防护体系不断路翻建施工工艺,减少了高速公路断行时间,缩短了施工工期。目前,大跨度、多功能防护体系在其他桥梁建设项目中也得到了应用,施工工艺的研发与生产在实际工程施工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中国的桥梁设计年限一般为50年~100年,随着设计年限的临近,国内会出现一大批危桥需要加固、拆装。这是国内首例滑行道桥的不断路拆除与重建,对同类桥梁不断路拆除具有借鉴意义,并为今后的类似危桥改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上一篇:首都机场:互动感知平台让商业渗透于心

下一篇:宁夏按下国际航空港交通枢纽“启动键”

主办单位:民航发展网     承办单位:北京盛世华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68160386    传真:010-88210800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其言论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

工信部备案许可:京ICP备19053571号-1